词语:庶訧
庶訧的拼音:shù yóu
庶訧的字数:2字
庶訧的结构:AB式
使用场景
庶訧可以用于形容庶民对国家政治、社会事务的关注和讨论,也可以用于批评当权者不重视庶民的意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庶訧来形容人们对某个事件或问题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例句
1. 庶訧之声,引起了政府的关注。2. 作为领导,我们应该重视庶民的庶訧。
基本含义
庶民的议论声音。
基本解释
同“ 庶尤 ”。《广雅·释诂》“訧,罪也” 清 王念孙 疏证:“《説文》:‘訧,罪也。’引《吕刑》‘报以庶訧’。今本作‘尤’。”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庶民的地位,以及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级里的庶民们都在庶訧,希望老师能听到我们的意见。2. 初中生:庶訧可以帮助领导了解庶民的需求和想法。3. 高中生:庶訧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4.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我们应该重视庶民的庶訧,为他们争取更好的权益。
故事起源
庶訧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据说,晋国国君献公曾经问他的大臣:“庶民有何议论?”大臣回答说:“庶民有庶訧之言。”这个故事表达了国君关心庶民的意见和声音。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庶訧这个成语。庶可以联想到庶民,而訧可以联想到声音。庶民的声音就是庶訧。
词语结构
庶訧由两个汉字组成,庶和訧。庶在这里指庶民,广大的百姓;訧指议论、声音。
详细解释
庶訧是一个古代成语,由“庶”和“訧”两个字组成。庶指庶民,广大的百姓;訧指议论、声音。庶訧的意思是庶民的议论声音,指庶民对国家政治、社会事务的讨论和意见。这个成语强调庶民的声音和意见在国家政治中的重要性。
拆字解意
庶的意思:
(1) 众多。【组词】:庶务。庶物。庶绩。富庶。
(2) 平民,百姓。【组词】:庶民。庶人。黎庶。
(3) 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例句】:庶子(妾生的儿子)。庶母(嫡出子女称父亲的妾)。庶姓(古代称与帝王没有亲属关系的异姓诸侯)。
(4) 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例句】:“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庶免于难。庶几(a.也许可以,表示希望;b.近似,差不多;c.旧指贤者)。庶乎可行。
訧的意思:
◎ 古同“尤”(a.抱怨;责怪;b.过失,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