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鞫正
鞫正的拼音:jū zhèng
鞫正的字数:2字
鞫正的结构:AB式
使用场景
鞫正常常用于描述对不公正行为的批评、纠正或改正。它可以用于各种情况,例如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以及社会公共事务中。
例句
1. 我们应该对不公正的行为进行鞫正,让正义得以伸张。2. 领导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鞫正,指出了我们的不足之处并给予了指导。
基本含义
通过审查和纠正,使事物恢复正常或正义得以伸张。
基本解释
审理纠正。《宋史·赵与懽传》:“悉使详覆,果可疑者则亲往鞫正,必情法轻重可閔,始许审奏。”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鞫正”相关的成语,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可以帮助进一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鞫正了我的作业,指出了我的错误并告诉我如何改正。2. 初中生:班级里的不公正行为需要鞫正,让大家都能公平地受到对待。3. 高中生:在社会上,不公正的现象需要通过法律的鞫正来纠正。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会鞫正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及时鞫正自己的错误,以免给团队带来不良影响。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记忆“鞫正”这个成语。
故事起源
据说,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在古代,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或犯罪时,法官会进行审判,通过鞫正来纠正错误,恢复正义。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鞫正”与“审查、纠正”以及“恢复正义”等相关含义联系起来记忆。此外,可以尝试使用与“审查”或“纠正”相关的场景或故事来帮助记忆。
词语结构
鞫正由两个汉字组成,鞫和正。鞫的意思是审查、调查,正的意思是正确、正义。
详细解释
鞫正是一个古代法律术语,指的是通过审判、调查或审查来纠正错误、恢复正义。在现代汉语中,鞫正常用来形容通过批评、纠正或改正某人或某事的错误、缺点或不公正的行为。
拆字解意
鞫的意思:
(1) 审问犯人。【组词】:鞫讯。
(2) 穷究。
(3) 姓。
正的意思:
(1) 不偏斜,与“歪”相对。【组词】: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
(2) 合于法则的。【例句】: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3) 合于道理的。【组词】: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4) 恰好。【组词】: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
(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例句】:他正在开会。
(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组词】:正面。正本。
(7) 纯,不杂。【组词】:正色。正宗。正统。纯正。
(8) 改去偏差或错误。【组词】: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
(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组词】:正方形。
(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组词】:正电。
(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例句】:正数(shù)。
(12) 姓。
◎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