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和创作背景

所属类别:文学常识   阅读量:3084   时间:2019-11-04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和创作背景,欢迎阅读。《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原文

种豆南山下27,草盛豆苗稀28。

晨兴理荒秽29,带月荷锄归30。

道狭草木长31,夕露沾我衣32。

衣沾不足惜33, 但使愿无违。

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 稀少。

兴: 起身,起床。荒秽:指野草之类。形容词作名词。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带:一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狭: 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

夕露:傍晚的露水。沾:打湿。

足:值得。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翻译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最新作文
[小说]

承诺要爱你

2025-07-15
[诗歌]

根源

2025-07-15
[诗歌]

爱你,怎样继续

2025-07-15
[动物]

国庆六十周年阅兵感受

2025-07-15
[散文]

感悟世纪

2025-07-15
[演讲稿]

你若不离我定不弃

2025-07-15
[写人]

我第一次被狗追

2025-07-15
[叙事]

我爱三国

2025-07-15
[散文]

花儿也为他哭泣

2025-07-15
[小说]

罪恶的爱

2025-07-15
精选范文
[说明文]

《绿色王国的浩劫》读后感

2025-07-16
[散文]

消逝的辉煌

2025-07-16
[写景]

语文老师——陈顺海

2025-07-16
[写景]

朦胧之春

2025-07-16
[诗歌]

我,并不孤单

2025-07-16
[叙事]

坐山观虎斗

2025-07-16
[写人]

分裂

2025-07-16
[公文]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2025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

2025-07-16
[散文]

感悟旅途

2025-07-16
[说明文]

我心中的绿色城市

2025-07-16
请在APP中进行此操作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好学生作文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