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code:8F9E
拼音:cí
部首:辛
总笔画数:13画
结构:左右结构
造字法:会意字
字级:1
读音:ci2
两分:舌 辛
(1) 告别。【组词】: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2) 不接受,请求离去。【组词】:辞职。辞呈。
(3) 躲避,推托。【组词】: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4) 解雇。【组词】:辞退。
(5) 同“词”。
(6) 优美的语言。【组词】:辞藻。修辞。
(7) 讲话;告诉。【例句】:“请辞于军”。
(8) 文体的一种。【组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 文辞;言辞
(2) 古代一种文学体裁
(3) 推托;躲避
(4) 要求解除自己的职务
(5) 解雇;解除别人的职务
(6) 告别
笔顺笔画:丿、一、丨、丨、𠃍、一、丶、一、丶、丿、一、一、丨
笔顺名称:撇、横、竖、竖、横折、横、点、横、点、撇、横、横、竖
笔顺编号:3122514143112
【正韻】詳兹切,音詞。俗辭字。《佩觿集》曰: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然循用旣久,今亦不廢。
【正字通】俗辭字。【佩觿集】辭、亂从舌,其蕪累有如此者。乱。
(辭)〔古文〕𤔧【唐韻】似兹切【集韻】詳兹切,
𠀤音詞。辭說也。【易·乾卦】修辭立其誠。【書·畢命】辭尚體要。
又【說文】訟辭也。【周禮·秋官·小司𡨥】以五聲聽其獄訟,一曰辭聽。【書·呂
𠛬】明淸于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又與辤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
又謝也。【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
又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
訟也。从?,
?猶理辜也。
?,理也。
?,籒文辭从司。似兹切文六 重三
(辭)說也。今本說譌訟。廣韵七之所引不誤。今本此說譌爲訟,訩字下訟譌爲說,其誤正同。言部曰:說者,釋也。从
?辛。會意。似茲切。一部。
?辛猶理辜也。釋會意之恉。依小徐本訂正。
(
?)籒文辭,从司。易
?辭本亦作
?。
辞,诉讼辩词。字形采用“、辛”会义。
好比辨清案情与罪行。
,表示理清乱情,还原真相。
,这是籒文写法的 “辞”,字形采用“司”作边旁。
①〈名词〉口供。《周礼·秋官》:“听其狱讼,察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
②〈名词〉言词,词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指南录〉后序》:“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③〈动词〉讲话,告诉。《殽之战》:“使皇武子辞焉。”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无伤也,请辞于军。”
④〈动词〉推辞;拒绝;不接受。《陈情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⑤〈动词〉告别。《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等不肖,请辞去。”《木兰诗》:“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⑥〈名词〉文词。《屈原列传》:“皆好辞而以赋见称。”《送东阳马生序》:“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⑦〈名词〉古代文体的一种。如《楚辞》、《归去来兮辞》。【辨】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辞”和“词”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后逐渐以“词”代“辞”。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辞。”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辞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辞。”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辞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辞见】京朝官出任外官赴任前朝见皇帝。
【辞决】决别。
【辞令】应对的言辞。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又善为辞。”
【辞世】1.隐居避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托迹黄、老,辞却粒。”2.犹“去世”、“逝世”。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倏忽逮今,二十馀载,存皆衰白,半亦辞。”
【辞谢】婉言道歉或谦让不受。
【辞致】辞令或文词的风格。《隋书·苏威传》:“辞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问:辞的第1笔是什么笔画?答:撇【丿】。
问:辞的第2笔是什么笔画?答:横【一】。
问:辞的第3笔是什么笔画?答:竖【丨】。
问:辞的第4笔是什么笔画?答:竖【丨】。
问:辞的第5笔是什么笔画?答:横折【𠃍】。
问:辞的第6笔是什么笔画?答:横【一】。
问:辞的第7笔是什么笔画?答:点【丶】。
问:辞的第8笔是什么笔画?答:横【一】。
问:辞的第9笔是什么笔画?答:点【丶】。
问:辞的第10笔是什么笔画?答:撇【丿】。
问:辞的第11笔是什么笔画?答:横【一】。
问:辞的第12笔是什么笔画?答:横【一】。
问:辞的第13笔是什么笔画?答:竖【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