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高中高考作文 字数:8331 作者: 时间:2025-03-05
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1000字,在看完最近大火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之后,陈延年、陈乔年两位青年的事迹令全网泪目,一段平行剪辑刷爆网络。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就义,被网友称为“最刀场面”。镜头从陈独秀送延年、乔年两个孩子出国,平行剪辑到他们牺牲的画面。延年当街被捕宁死不跪当场牺牲,乔年受尽酷刑宁死不屈,光脚走在血水和泥水里,遍体鳞伤从容赴死。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陈乔年、陈延年(陈独秀两个儿子)从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风华正茂为国捐躯令人扼腕叹息。下面是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1000字的汇总,快来学习下!
我想我以后要做个有心人,就像邓小平爷爷那样。邓小平爷爷原名叫邓希贤,他十六岁去法兰西留学,是当时的中国人留学法兰西中最小的一个。当抵达法兰西,来到法国学校时,有幸碰到了聂荣臻学长,他当即表示了对这批中国留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在不知不觉也向他们提了两个问题——法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中国四川省的面积是多少?当时只有邓小平爷爷知道,聂荣臻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身旁的叔叔和表哥也赞叹不已,夸他真是有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虽然只是在一些小事上留心,但它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或别人的耻笑,甚至它还可以让你赢得大家的敬佩和赞扬。
在这个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邓小平爷爷的一句最经典的话——我会长大的,这句话也是贯穿全片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十六岁的邓希贤来到了法兰西学校留学,条件颇好,可好景不长,她和叔叔表哥最后甚至沦落为流落街头的流浪汉,因此也不得不出去找活干,可是又碰上了法国的金融危机,法国人自己都难以找到工作,更何况一个未长大的成人,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国人呢!打邓小平爷爷并不在乎这些,他还是去了一个搬运码头去找活干,当时就碰到了“找茬”的法国人,他不仅侮辱邓小平爷爷,甚至侮辱蔑视邓小平的能力和他挑战扳手腕,结果可想而知,邓小平输了,他当即说出一句话——我会长大的。不过这位叫米希尔的法国人在邓小平遭遇抢劫时救了邓小平一命并解释了那件事,从此之后他们变成很长有好的忘年交。
其实,邓小平说的是到法兰西留学,但真正学习的时间也就是赶了过来的在法国学校的那段时间,其余要么在为生计奔波,到处找活干,以填饱肚子,要么在沉浸于爱国事业中,寻找爱国前辈们——聂荣臻、周恩来、陈富春、蔡和森等等,和他们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那一段时期,他们忍受了饥饿,忍受了漫漫长夜,忍受了饥寒交迫,但他们的心始终是火热的。
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话——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时间的绝唱。的确,邓小平他们在经历过这样一段艰难岁月后,终于成为了一代伟人。
导演的高明之处是他并没有去仰视一个领袖和伟人的过去,而是以一个常人的眼光去平视一个16岁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过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从蹒跚踉跄走向坚定沉稳的。由于导演独到的眼光,他没有过多地选择邓希贤参加革命活动的情节,而是将笔力倾注到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上。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和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以至生命的觉醒,凸显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影片开头展现给观众的是上世纪20年代四川广安的一条老街,这里嘈杂、肮脏、破败,完全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而长江边拉纤的纤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将人世间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转而,一声汽笛,将巍峨雄伟的大油轮和美丽的马赛港推到了人们的眼前。这两组浓墨重彩的镜头,对比鲜明,将主人公所处的生存环境强烈地展现出来,也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作好铺垫。这种对比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表现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导演很注意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人物跌宕的命运。邓希贤在法国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就失学了。在主人公失学之前有两场气氛热烈的戏,一场是篝火晚会,一场是足球赛,这两场戏充满了欢乐和美好。而失学后的邓希贤挨饿受冻、流落街头,从幸福的顶峰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两厢对比,令观众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压和命运的跌宕。正是这种坎坷不平、瞬息多变的命运,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也正是这些生动的情节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为了表现人物的情感,在细节的运用上,导演也独具匠心。邓母送儿子远行时让儿子带走三双布鞋,并含泪说:穿坏了这三双鞋,儿子就回来了。剧中有几次反复表现布鞋的镜头:在赛纳河的桥上露宿时,主人公拿出布鞋抚摸,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国朋友米歇尔去工地看望邓希贤时,他脚上的布鞋已经破得露出了小脚丫,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人类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现,都轻轻拨动着观众的心扉,也拉近了观众和主人公的心灵。
影片不仅塑造了邓希贤这个感人的青春形象,还塑造了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一批年轻革命者的生动形象,他们当时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活力,他们在苦难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们在身上表现出了可爱的不成熟,也表现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稳,同时也再现了他们理想中的浪漫,但这一切恰恰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性情,而这种真性情将青春衬托得无比美丽。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的心中便被牵动着,也有所感悟,我被片中邓小平爷爷的那种永不言弃,事事留心,为了共产事业宁愿牺牲的精神所深深吸引着。
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伟人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我要学习邓小平爷爷那样做个对事有心的人,让自己更加的成熟,做人做事更上一步。邓小平爷爷原名叫邓希贤,他十六岁去法兰西留学,是当时的中国人留学法兰西中最小的一个。当抵达法兰西,来到法国学校时,有幸碰到了聂荣臻学长,他当即表示了对这批中国留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在不知不觉也向他们提了两个问题——法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中国四川省的面积是多少?当时只有邓小平爷爷知道,聂荣臻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身旁的叔叔和表哥也赞叹不已,夸他真是有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虽然只是在一些小事上留心,但它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或别人的耻笑,甚至它还可以让你赢得大家的敬佩和赞扬。
在这个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邓小平爷爷的一句最经典的话——我会长大的,这句话也是贯穿全片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十六岁的邓希贤来到了法兰西学校留学,条件颇好,可好景不长,她和叔叔表哥最后甚至沦落为流落街头的流浪汉,因此也不得不出去找活干,可是又碰上了法国的金融危机,法国人自己都难以找到工作,更何况一个未长大的成人,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国人呢!打邓小平爷爷并不在乎这些,他还是去了一个搬运码头去找活干,当时就碰到了“找茬”的法国人,他不仅侮辱邓小平爷爷,甚至侮辱蔑视邓小平的能力和他挑战扳手腕,结果可想而知,邓小平输了,他当即说出一句话——我会长大的。不过这位叫米希尔的法国人在邓小平遭遇抢劫时救了邓小平一命并解释了那件事,从此之后他们变成很长有好的忘年交。
其实,邓小平说的是到法兰西留学,但真正学习的时间也就是赶了过来的在法国学校的那段时间,其余要么在为生计奔波,到处找活干,以填饱肚子,要么在沉浸于爱国事业中,寻找爱国前辈们——聂荣臻、周恩来、陈富春、蔡和森等等,和他们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那一段时期,他们忍受了饥饿,忍受了漫漫长夜,忍受了饥寒交迫,但他们的心始终是火热的。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话——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时间的绝唱。的确,邓小平他们在经历过这样一段艰难岁月后,终于成为了一代伟人。
回过头来,我又想到了,那时的邓希贤爷爷的精神实在可敬,实在是令人学习的榜样。在艰苦的时候,就能体现一个人不同的精神品格。由邓希贤爷爷的事迹,我联想到此刻一些人,不懂得珍惜完美的时光,不努力学习,每一天只想着攀比自己的东西。如果每个人都学习邓希贤爷爷的精神的话,那么每一个的学生都会是棒棒的!
说到这,我又想到了一个片段,当时的邓希贤爷爷,在一个造铁厂工作时受到了包工头的欺负,邓爷爷给他们讲道理,还受到了斥责,训斥。就在这时,邓爷爷忽然明白,一个没有威信,不强大的国家的人在别人面前是没有发言权的。这又激励邓爷爷发奋学习,因为他明白,只要有文化知识才能压倒别人!
在那里,我看到了当时中国的落后,无法强大起来,当时的政府又都是卖国的政府,中国在外人眼里只是一只无用的小蚂蚁。想到这,我已愤愤不平地想发言了,如果要让中国强大起来的话,务必让新一代的孩子学习邓希贤爷爷的道德思想,努力奋斗,让中国强大起来。
导演的高明之处是他并没有去仰视一个领袖和伟人的过去,而是以一个常人的眼光去平视一个16岁的少年,看他是如何在坎坷中走过他的青春,看他的青春步伐是如何从蹒跚踉跄走向坚定沉稳的。由于导演独到的眼光,他没有过多地选择邓希贤参加革命活动的情节,而是将笔力倾注到主人公命运的跌宕起伏上。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和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以至生命的觉醒,凸显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影片开头展现给观众的是上世纪20年代四川广安的一条老街,这里嘈杂、肮脏、破败,完全是旧中国的一个缩影。而长江边拉纤的纤夫那沉重的步履和呻吟,将人世间的苦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转而,一声汽笛,将巍峨雄伟的大油轮和美丽的马赛港推到了人们的眼前。这两组浓墨重彩的镜头,对比鲜明,将主人公所处的生存环境强烈地展现出来,也为他后来的人生道路作好铺垫。这种对比给观众以强烈的震撼,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表现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导演很注意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人物跌宕的命运。邓希贤在法国只读了几个月的书就失学了。在主人公失学之前有两场气氛热烈的戏,一场是篝火晚会,一场是足球赛,这两场戏充满了欢乐和美好。而失学后的邓希贤挨饿受冻、流落街头,从幸福的顶峰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两厢对比,令观众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所承受的精神重压和命运的跌宕。正是这种坎坷不平、瞬息多变的命运,表现了主人公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也正是这些生动的情节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为了表现人物的情感,在细节的运用上,导演也独具匠心。邓母送儿子远行时让儿子带走三双布鞋,并含泪说:穿坏了这三双鞋,儿子就回来了。剧中有几次反复表现布鞋的镜头:在赛纳河的桥上露宿时,主人公拿出布鞋抚摸,表现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在法国朋友米歇尔去工地看望邓希贤时,他脚上的布鞋已经破得露出了小脚丫,这个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人类共通的情感,使得每一次布鞋的出现,都轻轻拨动着观众的心扉,也拉近了观众和主人公的心灵。
影片不仅塑造了邓希贤这个感人的青春形象,还塑造了周恩来、李富春、蔡畅等一批年轻革命者的生动形象,他们当时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活力,他们在苦难中探索,在黑暗中追求,他们在身上表现出了可爱的不成熟,也表现出了激情中的不沉稳,同时也再现了他们理想中的浪漫,但这一切恰恰表现了人物的真实性情,而这种真性情将青春衬托得无比美丽。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的心中便被牵动着,也有所感悟,我被片中邓小平爷爷的那种永不言弃,事事留心,为了共产事业宁愿牺牲的精神所深深吸引着。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伟人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我要学习邓小平爷爷那样做个对事有心的人,让自己更加的成熟,做人做事更上一步。邓小平爷爷原名叫邓希贤,他十六岁去法兰西留学,是当时的中国人留学法兰西中最小的一个。当抵达法兰西,来到法国学校时,有幸碰到了聂荣臻学长,他当即表示了对这批中国留学生的热烈欢迎,同时在不知不觉也向他们提了两个问题——法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中国四川省的面积是多少?当时只有邓小平爷爷知道,聂荣臻便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身旁的叔叔和表哥也赞叹不已,夸他真是有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虽然只是在一些小事上留心,但它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尴尬或别人的耻笑,甚至它还可以让你赢得大家的敬佩和赞扬。在这个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邓小平爷爷的一句最经典的话——我会长大的,这句话也是贯穿全片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十六岁的邓希贤来到了法兰西学校留学,条件颇好,可好景不长,她和叔叔表哥最后甚至沦落为流落街头的流浪汉,因此也不得不出去找活干,可是又碰上了法国的金融危机,法国人自己都难以找到工作,更何况一个未长大的成人,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国人呢!打邓小平爷爷并不在乎这些,他还是去了一个搬运码头去找活干,当时就碰到了“找茬”的法国人,他不仅侮辱邓小平爷爷,甚至侮辱蔑视邓小平的能力和他挑战扳手腕,结果可想而知,邓小平输了,他当即说出一句话——我会长大的。不过这位叫米希尔的法国人在邓小平遭遇抢劫时救了邓小平一命并解释了那件事,从此之后他们变成很长有好的忘年交。其实,邓小平说的是到法兰西留学,但真正学习的时间也就是赶了过来的在法国学校的那段时间,其余要么在为生计奔波,到处找活干,以填饱肚子,要么在沉浸于爱国事业中,寻找爱国前辈们——聂荣臻、周恩来、陈富春、蔡和森等等,和他们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那一段时期,他们忍受了饥饿,忍受了漫漫长夜,忍受了饥寒交迫,但他们的心始终是火热的。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话——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时间的绝唱。的确,邓小平他们在经历过这样一段艰难岁月后,终于成为了一代伟人。
这部电影主要描写邓小平爷爷去法国留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故事。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的感想很多,收到的教育也很大。邓小平爷爷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邓小平爷爷12岁去法国留学,才读了五个月的书,钱就不够用了,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坚持在法国找工作,他当搬运工,干苦力挣钱,还被法国人欺负。后来,它又成了流浪汉,在街头流浪……可是他还是坚持不懈。
周恩来对邓小平说:“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是啊!为中华之崛起。邓小平爷爷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进过学堂,而是在社会大学堂里学习各种知识,磨练自己的意志。正是在法兰西的这段艰苦的岁月里,让邓小平爷爷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为今后革命事业有了扎实的基础。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们要向邓小平爷爷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的接班人
今天,学校团委组织我们观看了《我的法兰西岁月》,看了后感触颇深,有不吐不快之感,特来此佳处,一吐为快。
一,艰苦的环境,造就了邓小平不屈的性格。当一个16岁的孩子在异国他乡的码头上背负那沉重的大包,当一个矮小的中国人,在法国的钢铁厂里被累倒,被工头骂为黄狗时,他没有屈服,依旧为了自己的救国梦,在异国他乡艰苦的生活着,依烤土豆充饥,却实现了自己的盗火者的梦。
二,那伟大的同志般的情谊是我深深感动,聂荣臻,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邓小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为了革命的梦想,而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者。当饥饿难耐的邓小平来到蔡畅,赵世炎(夫妻)家时,两位革命前辈把自己仅有的两碗面推到了邓小平的面前,后来小平发现了,把自己仅有的两法郎房子了他们的壁橱里,流着泪离开了。这种同志之情是多么的宝贵呀,中国革命的火种在法国得到点燃,与这种伟大的感情是分不开的。
三,小平同志伟大的人格魅力是我深深折服,他对法国无产阶级那深深的爱,对北洋卖国政府的深深的恨,对同志那无私的爱,对工作的无限忠诚。使我深深地感动。
在影片的结尾,当被法国驱逐的的邓小平说出“总有一天法国人民会铺着红地毯欢迎来自中国的朋友的”,镜头切到小平同志访问法国的录像,我的眼睛湿润了,有哪个人会想到,一个貌不惊人的小个子会成为13亿中国人心目中的勇雄,谁会想到一个没驱逐的外国人会再一次踏上法兰西的土地,而被最为最尊贵的国宾。
一切不可能的事,小平都做到了,这就是伟人的风采。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条件要比小平在法国时好上一百倍,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成功呢,只要我们有目标,有毅力,有追求,有信仰,也一定会成功。
六一节前夕,学校组织党员观看了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到现在,我的脑海里仍荡漾着影院中经久不息的掌声……
二十世纪初时的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年轻的邓小平就怀着一腔救国济事的热忱,告别了父母。与叔叔纪少圣、哥哥纪德铭一道历尽艰辛越过大洋,踏上了赴法兰西勤工俭学之旅,千里迢迢远赴法国,立志学好本事,为国效力。
整部影片情节感人,最令我为之振奋的就是影片对邓小平那种坚忍不拔的完美性格的演绎.影片不仅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更让大家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会长大的!”正是这样一句充满自信又坚定的话语,激励着邓小平在艰苦的岁月里获得成长,获得他伟大的人生的原动力。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里。
由于中国政府停止了对留学生的资助,迫使邓希贤他们停止了学业,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交不起学费,求工无望,举目无亲,邓希贤则以自己的毅力和执著,维系着他和伙伴们生存的希望。当我看到邓希贤背着沉重的货物,在码头上一步步艰难的行进时,心里感触很深。比起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这是多么艰苦啊!再看看邓希贤的年龄,只有16岁,正是一个应该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啊!可是,他却独自漂泊异乡,承受着饥饿,思亲的痛苦。特别是他脚上那双鞋子已经破烂不堪了,可他仍没有扔,因为那是爱他的母亲含辛茹苦地为他一针一线地缝起来的。
我们要学习邓前辈身上坚毅的性格,我们的心需要坚强!坚毅的性格是需要慢慢磨练的,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气馁,需要有一种坚毅的信念来支持自己。当你遇挫折而沮丧的时候,当你遇到失败而伤心落泪的时候,当你因诱惑而跨越界限的时候,想一想你的信念,想一想那些在身边支持你的人,想一想那些因为具有坚忍不拔信念而获得成功的人们。相信吧!风雨之后总能见到彩虹,在人生的道路上,向着成功的标靶不断挺进!
就在邓小平最困难的时候,他遇到了周恩来和赵世炎等一批正在做着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大事情的先进青年,改变了他的命运。邓小平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与其他党员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祖国贡献了自己伟大的一生。
看了这部电影,使我懂得了现在腾飞的新中国靠的就是像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如果没有他们,没有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人活着,并非是为了吃穿,为了追求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为了精神文明和人生价值。作为党员教师,我们要珍惜今天,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的期望,学习邓小平的伟大人格、志向和精神,为中华民族美好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小平陷入绝境这期间,他经常说着这样一句话——“我会长大的!”。这是这样一句充满自信的话语,激励着小平在艰苦的岁月里获得成长,获得他伟大的人生的原动力。这句话,也被牢记在我们观众的心中,继续鼓励那些力争上游、不凡平凡的灵魂。
综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观后感1000字的汇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好学生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