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初中中考作文 字数:6305 作者: 时间:2025-03-05
电影赎罪观后感1000字,很多时候蒙蔽双眼的不是假象,而是执念。看完一部影片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赎罪观后感1000字的汇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境富裕、爱好写作的13岁小女孩布兰妮偶然发现了姐姐茜茜利娅和仆人的儿子罗比的亲热暧昧场面。再接下来,她又陆续地发现罗比对茜火热直白的情书、罗比和茜在书房的缠绵激情。原本对罗比心有爱意的布兰妮对罗比的好感瞬间被这一系列的男女之间的亲热场景所摧毁。
基于这一种强烈的排斥感、仇恨感或者还有隐藏的嫉妒,当夜里发生其表姐劳拉被强暴之事时,布兰妮武断地咬定是罗比所为。至此,将罗比送到了监狱之中。
此后二战爆发,罗比出狱去参军,茜脱离家庭当了护士,二人在罗比出发前的车站匆忙一唔,茜表明心志,旋即人各天涯。
再后,大段镜头转到布兰妮。她也当护士,并且,慢慢见识战争的残酷,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战后的她看到了爱慕虚荣的表姐劳拉嫁给糖果商,电光石闪间,她苏醒的理智记起来:那个糖果商就是当年强暴的作俑者。
布兰妮无比悔恨,找到姐姐茜,忏悔自己的过错。与此同时,也见到了已经与茜生活在一起的罗比。茜和罗比都对布兰妮嫌憎、不予谅解。因为劳拉的不可能指控丈夫,所以他们对于推翻"法庭判决"并还罗比之清白感到黯然无力,只让布兰妮回家去向家人说明真实情况。
影片对于布兰妮是否是蓄意诬陷,没有严格追究。它只是自然地把故事呈现于观众的面前。布兰妮面对法官的提问"你是知道的,还是'你是看见'的?"强烈的主观仇视使布兰妮说出"我是看见的"这句话。她看见的真相,已经隐身退缩在她的主观映射之后了。这恰恰是对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单纯冲动又任性无知的一种理解和包容,也让观众面对这种"情境"作出自己的判断。我们面对人内心的许多东西时,很难会清晰明断的把它放在非此即彼的位置上,给以确定评判。更何况,十三岁的女孩对于指认的严重后果根本无从想象。她在发生时可能是"故意"的,但她面对结局又真的"不是故意"的。(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无数的小孩子在闯祸之后无辜又难受的表情。)
但是好在,罗比和茜终于是在一起了。
看到这里时,我是渐渐的欣慰了。虽然也有人生的不足。但是这不足之处也只好、只能如此了。
我怀着慢慢的节拍,慢慢的享受这个结果。人世间的事情岂不是大都如此吗?难有十全十美,所以,这结局对于我来说,不算突兀。我们享受生活的慢热和人生的水到渠成,已然习惯。
但剧情的设计并非如此。
画面急转,切换到七十多岁高龄的布兰妮。在被采访中,叹息着说,她的《赎罪》是最后一部书。她缓慢而沉重地说,她永远没有得到茜茜利娅和罗比的原谅,她也一直没有去澄清事实。因为事实真相是:那一幕幸福,是她给予他们的。他们自车站匆促一别,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罗比,死于败血症,在回家的前一晚。
茜茜利娅,死于等待恋人回家的车站内,水管破裂,她被水淹没。
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浪漫可续,罗比,直到死,都没能拿回属于他的清白和爱情。
这样的急速而下,令我防不猝防,心如刀割。
我们悠然注视着的,他们欢快重逢,幸福生活,在海边浪漫嬉戏,仅仅,仅仅是一幅幻象。
事实如此残酷。残酷到让人从温馨美梦中一下子悚然惊醒,心被紧紧揪住,刚刚所见的温馨从容的画面被骤然撕碎,无法复制且永无实现之可能!
泪流满面。
我们被"布兰妮"带入她无比美好的设想之中,在了悟的同时,陷入到无尽痛悔和无限凄凉之中。
布兰妮终生未嫁。白发苍苍的`她,再次设计了自己的死亡。当主持人问她,《赎罪》是不是第二十七部书时,她自言,是最后一部书。因为她要死了。
请注意,她不是说"快要",她说的是"要"。
当这一真相被她以沉痛的声音揭示之后,她颓然一颤,永远地倒下。
我们相信,她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忏悔和无法赎罪的痛苦之中,真相释放的同时,她也终于可以,释放自己了…
布兰妮无疑是"赎罪"的承受者,可是除此之外,又是谁将家园毁损,将爱情破灭?
战争,才是人类命运之中最大的罪犯。
布兰妮的敏感、神经质、强烈的嫉妒将一对爱侣生生拆散,随后的战争,又将或许团圆的可能施以更加残酷的毁灭。
时间不可倒流。美丽的家园,美好的相爱。挚爱着的生命灰飞烟灭。
所以,人们,还是要珍惜生命,把握自己。因为有些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给纵情恣意的你那么多解释、道歉、声明的机会。
人性之中的阴暗和隐晦,嫉妒和仇视,可以给别人造成如此深重的伤痛。
战争,亦如此。战后那满目疮痍、一片狼籍的土地,痛苦呻吟着的人们,无一不向我们展示战争的残酷无情。
如果说,个人的罪,可以用生命去负疚、救赎。
那么战争呢?其罪何抵?
拿什么来抚慰战争的所有受害者?!
人类的贪婪和掠夺缔造了战争,犯下弥天大罪;在本片中同样又是布兰妮的嫉妒仇视,牵引出故事的波澜,无奈的悲。我们所不愿看到的罪与悲,究其原因,都是人类欲望的过度焚烧而导致。
英伦庄园的风情,清新翠绿的田园,曼妙的茜茜利娅的轻透纱衣,性感优雅,年轻热忱而有优雅风度的罗比,家庭里温馨悠闲气息和小布兰妮观察、嫉妒、报复的冰凉眼神…这部电影制作精美,色彩感强。战前色彩鲜艳,花色明丽,处处英伦风尚,田园唯美诗意;战争场景又森然冷冽,昏黄黯淡;战后的温馨幻象是海边漫步,平静温暖,地久天长…令人动心又痛心。该片的配乐也富有变化,配合着人物的心理有轻松,有激怒,有得逞,还有思乡和沉痛…摄制时多次运用蒙太奇手法,将"结果"一幕直接宣示,然后再故事倒叙,讲述这一"结果"的起因…使剧情变得富有层次感,并且将故事解读方式由一个主人公转向另一主人公,使得观众一一走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爱情的坚贞和现实的悲剧。并从悲剧之中,了解真相之后再痛楚回眸,更深刻地理解了战争之无情、赎罪之无计、生命之无奈。
看到最后,让我们含泪祈祷吧:愿人性美好、愿战争不再,愿人们能永享这田园诗意的、清新生活。
人啊,一生中会犯很多错误,有时是无意为之,然而会给别人或周边带来不少影响或负面效应。影片中,主人公由于年少不更事,且好奇爱想象,造成终身的遗憾和负罪感。其实,现实生活中,人是在不断成熟和成长的。每过一段时间,回想前一段时间的自我,就像在孩童时期似的,几多幼稚,几多肤浅,以至作出不少傻事、蠢事,或令自己陷于尴尬境地。所以,人生出世入世,应该多谨慎,少出错。这就体现出儒家经典中为人处世的博大和世故,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多加学习和反省,避免害人害己而不自知啊。
回想前些日子,无聊之时,将自己的日记放到博客上,结果让公司人看到,着实另公司有些震动。因为内容中涉及的人、事均未加改动。由此看来,凡事慎重、时省吾身之必要啊!
最后,再说一句,看这部电影一定要有耐心,初而无味,终觉落泪啊!好片子。
但是电影《赎罪》,明媚又具有油画风格的镜头,冲淡了赎罪这个词带来的沉重感。一个喜欢幻想喜欢写剧本的女孩子,她眼中看到的爱情是怎么样的?她其实不懂爱情,却自以为是的判断她家仆人和姐姐之间的情感是荒淫,认为仆人(其实她自己暗恋他)非常邪恶。在她无意看见表姐被一个男人压在身下,虽然没有看清楚,却断定他就是罗比,作伪证说仆人强奸表姐。
之后仆人的一生改变,先被投入监狱,后被充军,得败血症去世。姐姐离家出走,做护士,最后淹死于下水道。悲剧因为一个13岁女孩子的谎言变得非常残忍。小女孩长大后,知道一切的不幸起源于自己,心灵时刻被痛苦一点点啃着。
错了,心于何处才得安?如何赎罪?赎罪了又能如何?可是一切发生了,也只有赎罪才让自己心稍微安静。最彻底的赎罪,把故事写进书里,她就这么做了。在书中,改变姐姐和仆人的不幸命运,修改成她所希望的结果。可是,只是以文字安慰自己而已。
带有宗教性质的赎罪,使我想起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最缺少怜悯情怀,不大会忏悔过错。中国人是没有多少宗教信仰的。如果谈到佛,许多人会想到迷信,而不是佛家最根本的慈悲情怀。去年圣诞节,大街非常热闹,热闹来自商家要趁机狂赚。圣诞节在中国,更象是商家的节日,是年轻人狂欢的节日,圣诞节本身所具有的怜悯情怀,已经消失。
在博客里,我谈到上帝许多次。许多人留言认为上帝不存在。是的,你不信就不存在,信就存在。对于佛,也一样。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最顶尖的科学家牛顿和爱因斯坦也相信上帝。当然他们所理解的上帝不是教堂里上帝,不是变异到中国成为某些人保佑他发财的“神”。他们所认为的上帝是终极真理,是人类随时可以感知但是无法最终认识的宇宙秩序。上帝不是以物质形式存在,是以意识形式存在。
有一点可以肯定,具有真正宗教信仰的人,他的心比较“安”。
在另外一个朋友家里跟他的家人一起看了起来,前面部分铺排慢而且不容易明白,看到“图书馆ML”部分就不得不把它换其他片,哈哈,确实不适合一帮人吃饭的时候看这样的片段。
文艺片不适合在客厅里一起看。
第二天晚上,在家里看了一遍,觉得精彩,再看了一遍后,除了理解故事、陈述手法外,更被点题“赎罪”做法所感动。电影后半部把“小说部分”与“真实的情况”穿插做法很特别。
故事讲述一个英国富裕家庭的11岁小女孩,自幼喜欢写作,她在看到了她姐姐与她们家仆人的儿子(男主角)亲热的片段后,同时,那个晚上,女孩的表妹遭到强奸,第一发现的人是这个“女孩”。不知道她是出于因为那份情书、亲热的片段、还是绝望、悲伤等复杂情感的困扰,使她指正男主角就是那个强奸犯,让两个相爱的人分离,男的坐牢后经历战争当兵,最终各自死掉。而那个小女孩成为了作家,写了21部小说,在电视台访问的时候,她说她将要离开这个世上时候,推出她的真实故事的小说,在故事里面,她为了赎罪,让他们继续相遇并幸福快乐的生活。
故事在后半段曾穿插交待这个女孩在11岁的时候暗恋着“男主角”,她为了让他成为她的救命恩人和有一次亲密的接触,不会游泳的她突然冒险跳到河里,等待他救片段表达这个女孩对男主角的感情。
如果电影在表达的时候平铺直述,将会很普通。整个电影在前部分象是采取平铺直述,后面采取倒叙感觉,其实整个故事是真实片段与小说片段穿插陈述,整个故事是倒述的,只是在你将要看完这个电影的时候才交待。超离文艺片的一般手法。
最后那个老人——当年小女孩,成为有名的作家,她在即将老死被电视访问的时候,谈及她最后要推出写了半个世纪的小说片段很感人。正是那个影响了她一生的错误做法,那颗赎罪的心和爱的心,震动着心弦。
笔可以到达很多地方,这是笔带给我的切肤感受。由于想象力源源不绝,它抽象得从未存在于真实世界而能够拨动每一根发丝、压迫每一根血管,操控着作者的所有感情和欲念,让它们都流向笔去。当然,它们极有可能漏到现实中去。
那么,卜莱妮,在你十三岁的时候你就必定后悔了。罗比和你的姐姐西西莉娅还在海滩相互依偎呢,但你永远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永远触不到他们欢笑的面容,也根本无法目睹他们的形体。年少的往事脆弱轻盈,那里有池塘盛满了阳光,你一心坠入金色的深水中等待拯救并且被救。但如今它是如此冰凉,你再也不能迈入其中。卜莱妮,你曾经多么爱罗比啊,可他成了你一生的罪过。
当你独自一人思忖着过去的一切,你的姐姐西西莉娅站在每一个书房,向你裸露和坦白。孤独与思念侵蚀着她的身躯;她的身躯毫无激情,只有寒冷和苦涩,将你包围。
罗比远在战场,在海的另一头。他的眼睛充血,面色惨白,单是在无休止的炮火、伤亡中,令梦念中的海滩紧贴皮肤。虽然他那么遥远,他的声音却在日日夜夜,直达你不知疲倦的、疯狂的打字机。
但是,你一辈子都被剥夺了赎罪的机会。不论你的打字机怎样工作,它都无法向众人解释一个人的清白以及两个人的爱情。因为罗比和西西莉娅都已死去——在世界上两个不同的角落满怀着痛苦与希望,死了,在你心上伴着巨响碎裂,然后化为尘烟。
我再次握紧我的笔,怕它滑落。然而我已感到了它的沉重。是不是我们都没有赎罪的机会?打破花瓶的人,若想再粘贴起它来,只会被划伤?也许是这样的,因此我多么希望我们都不是制造罪行的人,也祈盼我们不被任何加于我们身上罪过伤害。我们的人生是单向的,永没有机会回头。错过的,错误的,在时间中向后退行,越来越远,却无人能抹去它们的黑暗。
当我暂时放下笔凝神,在一个人的黑夜里,我仿佛看到一个迷恋写作的小姑娘站在喷水池边,悄然流下一滴眼泪。她金色的头发承载着许多想象让她执笔,却永远不能弥补现实中的裂痕。她默默忏悔,直至死亡,因为罪已不能被赎回。她只是向天堂的幸福的神祉长久地祈祷。请宽恕她,我也这样想着。那滴眼泪落在两具冰冷的相爱的尸体上,再被缓慢地风干。
《赎罪》介绍:根据英国文坛当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的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凯拉·奈特莉、西尔莎·罗南等。导演:乔·怀特
内容:《赎罪》讲述了少女布莱安妮因自以为是,在一桩强奸案中错误地指证了姐姐塞西莉娅的未婚夫罗比,导致罗比蒙冤入狱。当布莱安妮幡然醒悟,罗比与塞西莉娅这对有情人却相继被无情的战火吞噬。布莱安妮为此愧疚终身。
当时的情况我们可能难以想象,但是通过电影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被指证的罗比参了军,而当时,英军正在进行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战争是可怕的,战争不知道摧毁了多少条人命,而我们,现在却对死亡毫无畏惧。按道理来说,这应该是好事,但是,说这些话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他们有的可能只是白残酷的现实压得喘不过起来,想要用死亡来解脱。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渺小到真的十分脆弱,面对生命,至少,我很脆弱。
罗比行走在战场上,伤兵、死亡、血腥、硝烟、催人奋起的歌声、饥饿和痛苦的呻吟……弥漫在周围,那是战争带来的苦痛。对于无法预知未来的罗比来说,那是无法和心爱的人厮守的痛苦。含冤走进战争中,每天每天上演的都是死亡,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呢?
剧中,罗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的前一天去世。或许,他最后眼中看到的是心爱的塞西莉亚和曾经天真的布莱安妮……
身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自然无法体会战争带来的痛苦。布莱安妮最终还是醒悟了,但却无法挽回这一切。长大后的布莱安妮当上了护士,还仍然在写作,却对这段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不知该如何让下笔。此时只剩下悔意、踌躇、彷徨……然而她最终还是孤独终老。
来不及的说的爱,迟一步就永远没机会说。那么对于罗比和塞西莉亚来说,他们则是幸运的,至少,互相了解了彼此的心意,然而这一切,却被战火吞噬。这段情感之路,着实坎坷凄凉。
反观现在,我们真的是无法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那么就好好珍惜现在吧,至少,别让自己后悔。
综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电影赎罪观后感1000字的汇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好学生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