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高中高考作文 字数:5658 作者: 时间:2025-03-05
2025悬崖之上结局,《悬崖之上》是谍战电影,讲述了特工们在严峻考验下与敌人斗智斗勇,执行秘密行动的故事。你看懂了结局吗,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2025悬崖之上结局的优秀范文,有需要的同学们,可以参考一下。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2025悬崖之上结局吧!
看完后翻了翻豆瓣,几乎清一色4星以上好评,虽然有水军,但也能看出确实有发自肺腑的评论。
猫眼和淘票票上,则分别打出9.2和9.1的高分。
毋庸置疑,这是老谋子的一部口碑之作,对了很多人的胃口,五一档众多电影中,《悬崖之上》必将是最具票房竞争力的作品之一。
但面对如潮好评,我还是想说几句真心话,也可以说是给老谋子挑挑刺。
毕竟,花无百日红,这世上压根就没有完美的作品。
《悬崖之上》当然也是如此。
窃以为,谍战剧最大的看点就是悬疑,不到最后一刻,让你永远也猜不到结局。
悬疑可以通过两点呈现,一是人物身份,二是终极战斗,两者可以兼而有之,也可以独自展开。
人物身份的悬疑自然是指不到最后,观众根本就猜不出推动整个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到底是谁,一切谜团只有到最后关键人物身份呈现才会被解开。
终极战斗的悬疑则是之前期观众已经完全知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知道各个人物的真实身份,但对主人公如何化解危机、如何完成难度系数爆棚的任务却并不知道,因而充满好奇,非要守着电影看个究竟。
遗憾的是,《悬崖之上》这两点都不具备。
电影剧情是围绕“乌特拉”行动展开的,张译、朱亚文、秦海璐、刘浩存组成的行动小组到哈尔滨,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将日本炸毁秘密基地后的唯一幸存者带到境外,以揭露敌人阴谋。
但他们的行动计划却被叛徒出卖了,所以从空降一开始,他们四人就落入敌人设下的圈套。
谁是叛徒?
电影一开始就给观众交代了,雷佳音。
第一个人物身上的神秘感已然消失,说实在的,没看电影之前,了解剧情梗概的我还以为叛徒会出在四人小组之间。
第二个神秘人物是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他是我方安插在特务科的内线,看过电视剧《悬崖》的都知道。
同样,电影一开始,如果没看过电视剧《悬崖》或电影剧情介绍,很多人会以为这个内线会是余皑磊、于和伟、李乃文三人中的一个,让这个人物充满神秘感。
但电影演到一半的时候,于和伟就通过剧情给观众展示出来,至此,所有人物身份全部大白于天下。
谍战剧悬疑要素之一就是“人物身份”,《悬崖之上》演到一半,这个要素便不复存在,如果勉强说还有的话,那就只剩下看于和伟饰演的周乙怎么瞒天过海取得科长高彬的信任。
最终,他是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段嫁祸于老金,让老金成了替死鬼。
但他嫁祸于老金的手段并不高明,特别是在电影院划记号的行为,周乙解释说是考验老金的观察能力,这么忽悠忽悠老金还勉强过得去,高科长竟然也信了,岂不怪哉?
导演明显是在拿倪大红饰演的高彬当三岁小孩。
第一个悬疑要素没了,那就只能看第二个要素了,终极战斗。
其实于和伟身份“暴露”给观众之后,接下来的剧情已经基本没什么大的悬念,无非就是于和伟如何协助这四人完成“乌特拉”行动。
完成的过程很惨烈也很悲壮,有激烈的枪战,也有刺激的车战,这都是很多谍战剧摆脱不掉的套路。
最终,以我方张译被枪决、朱亚文被于和伟亲自开枪打死为代价,秦海璐身中两枪后安然脱险,于和伟和刘浩存在电影院接上头,幸存者被接走,“乌特拉”行动顺利完成。
这么说吧,后半部分除了枪战和车战,基本已经没有高潮,尤其是从四分之三往后,结局观众已经能完全猜得到,根本没有令人出乎意料大呼神奇的那种惊喜感。
也就是说,终极决斗部分有点平淡,如果观众看过《碟中谍6全面瓦解》,伊森和沃克两人最后通过直升机进行决斗的场面当时一定会看得心怦怦直跳,眼都不敢眨。
《碟中谍6全面瓦解》也是演到一半的时候解开了沃克的真实身份,人物神秘感消失,但接下来的终极决斗依然让观众看得提心吊胆。
《碟中谍》系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即使全片剧透,你也会乖乖地进影院为汤姆·克鲁斯买单。
而在人物身份悬疑方面,国产谍战剧《风声》其实就做得很好,很多观众直到最后一刻,才解开张涵予的身份之谜,才懂得周迅死的是多么壮烈,多么伟大。
以上《悬崖之上》观影后的真心话,也许会因为自己对电影了解不够,对剧情理解还不够透彻,未必说到点子上,但确实是真实感受。
一部电影,能承载得了表扬,就能承载得了批评,表扬的人已经很多了,我就姑且做个恶者吧。
最后还想说句真心话,为这部电影进一次影院,值,真的值,老谋子的电影,纵有不足,也值得细品。
一幅看似毫无联系的画面,是怎么钻进我脑子里的?仔细想了想,其实《悬崖之上》全片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只不过“开车”的不再是周杰伦,而是年愈古稀的张艺谋。在现实的道路上,他可能已经没法高强度地踩踏油门,但在电影当中,他仍旧能够尽情驰骋。
我的联想挺浪漫,却也相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更多的朋友和我感同身受,我试图把电影拆分,把这台架构精密的“车”拆分,聊一聊它是怎么凝聚出强有力的动势。
按照上面的说法,如果把《悬崖之上》比作一台赛车,那么“司机”当然就是导演。正如赛车驾驶舱内空间相对狭窄,《悬崖之上》大多场面选取中近景的小景别进行拍摄。这种选择虽然隔绝了人物与更为广阔的环境产生交互沟通的机会,却通过短线的视觉联结,打造出一种动态中近似的“封闭空间”,框定活动范围,突显全片在绝境中游走的情绪基调,更加逼近人物,也更考验演员的细微表现。
半年前上映的《一秒钟》,甚至是再之前的《影》也用了同样的镜头风格,不仅如此,他们还有一个极为相似的地方在于,发生故事的场所都处在某种具有遮盖属性的物质的笼罩之下。《影》是境州水师,《一》是戈壁沙漠,《悬》是哈尔滨雪原,漫天的风沙、雨雪仿佛撞击在这辆赛车的挡风玻璃上,迷蒙了前路,培养出一种静默如谜的气质,《影》的雨代表百舸争流的兵势,《一》的沙代表不可述说的历史,《悬》的雪代表扑朔迷离的事实。
作为一部谍战题材的作品,“车速”意味着它在营造悬念上的叙事效率。拉约什·埃格里曾在《编剧的艺术》里反复谈到,戏剧的开头一定要选在某个人物的人生转折点上。具体到《悬崖之上》,它的戏剧主体不是某人,而是完整的“乌特拉行动”。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悬崖之上》没有像常规的国产谍战剧那样,耗费大量笔墨来讲述暗号如何泄露的过程,而是简单直接地把危机前置,关键情报被敌人截取,我党行动组内部受到敌人的严重侵蚀,这些在开头就已经成为既定事实,那么接下来需要观众和主角一同思考的问题就从“是什么”,变成了“怎么办”。
起点之后,再看造型。就拿雷佳音这次的角色来说,无论是服装,还是妆容对于他面部轮廓的修饰,都给人传达出“圆润”的既视感,跟他此前在《长安十二时辰》、《刺杀小说家》所突出的棱角感有很大差别。这种圆润落实到性格中,就变成了“圆滑”,所以见到他的第一眼,我们相信他确实是会叛变组织的人。
直观的刻板印象属于“定”,那么与之相对的就必然有“动”。全片第二个场景中,神色肃杀的周乙、金志德等人身着伪军军服,正在处决被抓捕的地下党成员,等到下次出现,他们已经换上便服,和二组接好了头,围炉而坐。而后他们又突然整装待发,齐聚在特务头子高彬的办公室里。衣着与场景的骤然变化,凌厉的剪辑方式,或许会给人带来片刻的困扰:他们到底是善是恶?但细心想想,这样的处理方式反倒无比贴切。省略掉中间几人成功接头、从据点中找理由脱身,来到警局,再换下常服进行汇报的过程,是因为地下党在明,伪军在暗,且前者早已陷入后者的重重包围当中,力量对比极为悬殊。按照当时所掌握的信息,三人造型的来回跳跃并非无法接受,反倒能够压缩剧情的密度。
起点的折叠,造型的魔法,其实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即以最小的时长去和观众达成敌我双方基本情况的共识。那么释放出来的篇幅留作何用?依我之见,是人物关系的较力,以及草蛇灰线般的布局。
高彬叫小孟把楚良手枪的撞针摘了,因为他怀疑周乙是地下党内鬼。如果他的猜测成真,那么他只需要不断给周乙施压,周乙自会难以招架,和楚良王郁抱团。搞坏楚良的武器,在真正的决战时刻至少可以保障自己和手下性命无虞。
楚良身在敌人的密切监视之下,他不敢确定自己的武器是否被做了手脚,也没法开枪验证。所以他得到机会暴起捅了金志德后,第一件事就是抢了他的枪。等到抢走的枪子弹全部用完,他拿起自己的枪试探性地对着伪军开枪,果然哑火。所以见到周乙,他就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就凭这没响的一枪,楚良救了周乙两次,先是他知道自己开枪也无法对周乙造成伤害,避免了周乙被误伤的可能,而后两人交手的场面被手下汇报给高彬,在明面上洗脱了周乙的嫌疑。
得知了高彬的一系列动作之后,周乙借助着此刻终于平反昭雪所应有的抵触情绪,抱住高彬阴阳怪气地说:“看来我还应该感谢您救我一命呀!”。枪决张宪臣的时候,周乙目睹了老友的牺牲,再也无法像片头那样,保持作为特工人员的素养,手一个哆嗦,差点把烟扔到地上。而此刻高彬就在他身边,饶有深意地注视着他。此后高彬是否彻底信任周乙,还是仍旧怀疑?我们不得而知。
又或者有没有一种可能,城府深沉的高彬早就识破了左支右绌的周乙,之所以把周乙留在身边而不揭发,是高彬有着自己的盘算…
回到上面的问题,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想弄清楚答案,就得时刻紧盯着这台高速行驶的赛车。
与画面相比,叙事层面就差了一大截。
张艺谋应该是想玩一个双线甚至多线叙事,但不知道是剧本编排问题还是怕搞太复杂崩掉,这两组三波(张宪臣被捕后)一直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组和二组始终没有联系起来。联系不紧密,就无法营造文戏上的紧张感,那就只能靠动作戏往回拉。
除此之外,中心事件始终不够明确。电影一开头就给出了主线:营救王子阳、破获日军阴谋,支线应当是张宪臣找孩子,和中间加入的周乙暗中相助。结果电影叙事叙到了一半(张宪臣被捕)仿佛忘了自己本来的任务,此后的重心全部偏移到周乙的身份以及二组的脱逃上。拯救王子阳只给了结尾的一幕,仿佛为了给一脸懵逼的观众一个交代,便草草收尾,至于小兰怎么找到的王子阳、周乙后续身份有无危险、王郁脱身后有没有再次参与任务,全然无了交代,花两个小时只为了看二组逃出生天,这是很不令我满意的。
在《悬崖之上》中,张艺谋导演在对情绪的把控中可以说堪称糟糕了。当故事进展到周乙逃过一劫,老金被当成卧底之时,故事已经进展到了最后的大高潮阶段。而当我看到血肉模糊的老金被架到审讯室、并最终抬上刑场之时,我心中丝毫没有替周乙松一口气,我反而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幽默。其他观众也感受到了我所感觉的幽默,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笑声,电影院充满了看黑色喜剧似的快活的气氛,全然忘却了跟随老金一同被枪毙的还有这位宁死不屈的张宪臣。电影的第一主角、最用力刻划的一个人、承载最大悬疑与悲剧情节的一个人就这样极其草率地作为一个配角落幕了。而在此之后,张艺谋导演如神来之笔般地加入了周乙对小兰的也是对观众的猛灌鸡汤与强行升华,周乙与小兰根本无法承载这种深沉的情感。以及一段对我来看毫无作用的周乙锄奸彩蛋。
这电影的结尾就像什么呢?这就好比在装饰豪华的大酒店享受总统级别欢迎的我,坐在巨大的实木餐桌摆弄着贵重的象牙筷子与银质刀叉听西装笔挺的服务生讲完复杂的用餐礼仪之后你给我端上俩烧饼一碗豆汁儿告诉我:你吃饭得快乐,做人要有希望。这都哪跟哪啊?
几个小bug就不用赘述了,张宪臣换火车票小兰乱跑,差点交代在那;张宪臣看见个孩子就下车直接被捕;老金烟瘾大发出去抽烟张宪臣差点越狱;周乙亮明身份之后直接冒险突进,就差开枪杀科长了。(说一下于和伟这个演员真好,但角色真不行,开场我见到他第一面就寻思这像个好人,果然是卧底,前半段全等他啥时候亮身份呢)。
再说说选角和演员吧。
这老几位演技是真没话说,尤其是张译和于和伟,基本代表了中年男演员的最高水准,几个配角也出色发挥。如果说这部片子有什么为数不多的亮点,那可能就在于此了。至于刘浩存…看得出来张艺谋是真想捧她,甚至你说这电影就是为她拍的我也同意,刘浩存倒也不是不争气,只是这个台词功底是在太差,基本到了一张口我就出戏的程度,情绪表达也差了一大截,稚气和生涩完完全全地保留在身上,高情商叫未来可期,低情商叫现在真不行。
这电影放在别的导演上挺好,放在张艺谋身上,还不够好。回到我的大饭店比喻,虽然最后上了一碗豆汁,但毕竟之前的待遇不是幻影,扎实的画面、紧张的氛围以及那场飙车戏还是实实在在地令我沉浸。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2025悬崖之上结局的相关资料信息,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