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高中高考作文 字数:6156 作者: 时间:2025-03-05
2025如梦之梦故事简介,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如何如梦之梦。关于《如梦之梦》早有说法儿:“对于有幸看过的人是好梦,对于黄牛是美梦,对于抢不着票的人是幻梦。”年年圣诞期间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年年开票秒没,也算奇景。不过,赖声川导演说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下面是2025如梦之梦故事简介的汇总,快来学习下!
活动中制作人王可然进行了“央华十年印记”和《如梦之梦》五周年幕后故事的主题分享。
精彩片段
“情感消费是生产力”
央华戏剧由王可然创立已有十年,他一直致力于制作高端严肃戏剧。严肃戏剧在一些人看来和时下网络电视充斥的通俗娱乐有着一段挺远的距离,但央华戏剧为什么能够一直保持盈利,甚至推动了中国戏剧产业化的建立?这是一个有趣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王可然提出了他一直以来的戏剧制作理念和出发点——“情感消费是生产力”。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一部能完成其生命旅行的优秀戏剧作品,需要达到一个标准:实现这部戏在舞台上和观众的情感关系,需要让当下能够建立剧场关系的人在观看后获得他所购买的各种快感。这样的作品,才是形成“生产力”的基础。
制作人王可然
什么是戏剧艺术的快感?
对于严肃戏剧给观众带来的快感,王可然解释道:
哈哈大笑是快感,悲从中来更是快感。快感不是简单的欢乐,更是对痛苦的提升、总结和拯救。
“每位朋友都是在无限烦恼中寻找和得到一点快感的寻路人,都是流浪在生命河流里跋涉的人,快乐是对跋涉过程的奖赏。”他如是说。
大明星为什么爱来演话剧?
在央华制作的众多作品中,有不少影视明星参演,从十年前的《陪我看电视》中的张静初、柳云龙、张家辉,到这五年来的《如梦之梦》中的许晴、胡歌、李宇春、马思纯,从《暗恋桃花源》中的黄磊、何炅,到《明年此时》中的蒋雯丽等等……
许晴
为何这些当红的影视明星愿意投身话剧舞台呢?王可然道出了这背后的秘密——戏剧作品对于快感的体现,不但成功地建立了戏剧和观众的关系,更是打动了众多明星,可能所有合理的票价的总和也不能达到一个一线演员的剪彩费用,但他们却愿意参与和稳定地演出话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双方目标和价值观的吻合。
王可然做出了形象的比喻——人类有两位医生,一位医生治疗人身体的疾病,另一位医生是宗教和艺术,他让人们在活着和跋涉的过程中觉得生活有安慰和信心,让人们充分体会生命的快感。明星艺术家们,正是认同了这样的价值观和目标。
胡歌徐堰铃
他们通过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传递给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爱和关心;通过戏剧的形式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让他们愿意用不少的钱和时间来看戏,并感受强烈的吸引力和快感;通过生动、刻骨铭心、栩栩如生的表现,以戏剧传递者的身份生动地传递着戏剧所有的价值观。
马思纯闫楠
坚持艺术的规则
做戏是消费,不承认消费,戏剧不可能赢——这是王可然和他的严肃戏剧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的硬道理,而他也表示,虽然戏剧艺术具有商业性,但也有其规则。去年《如梦之梦》售票之后,千元的票被黄牛卖到几万元,这就严重的破坏了艺术的规则。艺术需要更多的人而不仅是金字塔顶尖的少数人来观看,如果一味追求过多的盈利,就拒绝了更多、更广泛的人在不同票价层面“进入”的机会。
秉承着这样一种态度,在《如梦之梦》市场极其火爆的情况下,央华戏剧却不断降低演出票的价格,将票价提高的行为会拒绝更多人享受戏剧的信心,这不是社会责任感而是戏剧艺术的规则。
五周年,精彩继续
为什么是《如梦之梦》?
被主持人问及为什么当初会选择制作《如梦之梦》这部作品时,王可然说:五年前,中国的精英人群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求佛问道之风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盛行。这是因为这些人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除了政治信仰外其他信仰都没有建立,迅速的奔向物质积累,物质积累完成之后开始思考“为什么活着”的情感焦虑阶段。对于戏剧人来说,做精神产品,舞台和人的关系正是如此。
制作人王可然主持人毕啸南
恰好当时是《宝岛一村》的演出之后,导演赖声川拿出了另一部作品的剧本,正是《如梦之梦》。这部规模巨大、主题深刻的作品被很多戏剧制作方都判了“死刑”,制作它就会“倾家荡产”。
但王可然说:“倾家荡产与我无关,赔还是不赔都不重要。”而且他认为,只要能呈现得完整,应该会在第二年回收成本。结果这部作品引起了轰动,一票难求。
王可然能够给出这样判断的依据,除了对于社会情绪的了解,还在于《如梦之梦》作品本身的魅力。在阅读剧本时,他产生了原先阅读《红楼梦》时的感触:生活的涓涓细流、方方面面,不是一个巨大的矛盾,而是带着各种极小矛盾的规则的河流。
“其中的一个场景,甚至让我泪如雨下。这样的阅读感受是我前所未有的,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剧中内在的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力量。”王可然这样说着。
为此,他选择制作了《如梦之梦》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社会认可,五年间文化市场的发展也验证了他的理论和判断。
赖声川老师的《如梦之梦》不愧是一部史诗般的佳作,整部戏、整个戏里的世界皆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构成的,在如梦境般的故事里,大故事套着小故事,小故事又套着大故事,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大爱大义,另一个故事叙述的是儿女私情,层层叠叠,仿佛湖面的涟漪,一圈又一圈,一圈套一圈,不过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人生就是那么奇特。
【庄如梦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庄如梦,以梦入道,在梦中另辟天地、长生不老。
这一段是整出戏的序言,也是一种仪式的吟唱,女子好听的声音,婉婉道来,宣告着即将展开的故事都是梦境,又暗示着也许世界的某个角落正在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有点类似“庄周梦蝶”的故事。
从台北到巴黎,从上海到诺曼底,穿越了时间、跨越了空间、超越了性别,我就仿佛跌到树洞世界的爱丽丝,在梦游仙境中旅行,邂逅形形色色的人,听他们说着属于各自的一个又一个的奇妙故事。
【医生小梅的故事】
两个演员在舞台上轮流演绎。小梅的父亲被年轻的医生质疑医术;小梅被老资格的医生轻视和排挤,安排了大家最不愿意接的病人,面对着谁也不愿意去承受的死亡。好像绕着舞台不停转圈的演员,有点宿命和循环的味道。
而两个年轻女医生,可以是同一个人,也可以是世界上的另一个叫“小梅”的女孩。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NANA世上另一个我》,讲述的就是两个都叫NANA的女孩,一个是桀骜不驯的摇滚少女,一个是领家女孩的普通乐迷,在东京相遇,怀着简单的幸福,执行着相同的梦想。
很多人会用《盗梦空间》去解读《如梦之梦》,但是我更喜欢借用村上春树早期的一本书《斯普特尼克恋人》去理解。我坚信,世界上有另一个我。
【堂哥的故事】
刚从尼泊尔归来的堂哥是一个引路人。他让小梅知道了什么是“自他交换”修行法,鼓励并指导她为了修炼去主动接近五号病人,聆听他的故事,用想象力去吸收他的痛苦,用深呼吸去反哺他健康、幸福和快乐。如此神秘而又神奇!
庄如梦以梦入道,小梅最终会凭“自他交换”得道吗?
【牧羊人的故事】
五号病人没有名字,他就叫“五号病人”,这是一个代号,他可以是任何人。
五号病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说自己的故事,他先说了一个西藏牧羊人的故事。
在一个新故事的开启前,会郑重地在一座古董烛台上点燃一根新的蜡烛。多层次的仪式感,意味着每一个故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徐徐渐进的,是一个轮回,是一个循环。在后续的故事中,也会多次提到这座烛台。时间的见证,也是逝去者的印证。聆听者看着那跳动的烛火,思考、追溯、意义。
生命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因果。在藏族文化里,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新生命的开始。我特地去拜读过赖声川老师推荐的《西藏生死书》,也曾经去往布达拉宫、札什伦布寺朝圣,藏族文化和信仰,蕴涵深厚,让人着迷。
一段噩梦的结束是另一段美梦的开始,一段美梦的终点是另一段噩梦的起点,绝望中包含着宿命,幸福中隐藏着哀愁。牧羊人的故事,其实是五号病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影射和痴望。无奈,最后也只能化为一声叹息。
【五号病人和妻子的故事】
电影院和戏院一样,都是造梦的地方。电影院的邂逅,看的是《第六感生死恋》,寿司店的芥末,爱情可以超越生死。一切都是命运循环的节点。
妻子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从16岁开始,重复出现,关于一个怪病和报仇的故事。当她把这个梦告诉男人之后,他们结婚了,然后儿子得了怪病、无法治疗、死亡,然后男人也得了一种怪病、无法治疗、等待死亡。
妻子的梦和男人的怪病,有没有关系?有没有联想?是噩梦的开始?还是宿命的轮回?这一段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结合后续的情节发展,有人猜测妻子是顾香兰的转世、而五号病人是伯爵的转世,前世伯爵的诈死报应了今生妻子的不告而别,合情合理。但是在多年以后,男人在上海亲眼见到了老弱但依旧活着躺在病床上的顾香兰,所以我的理解是这并不是简单的转世。至少妻子不是。
另一个我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我们一起前行。
【五号病人和江红的故事】
五号病人开始旅行,旅行到了巴黎,认识了江红。妻子离开之后,失业,没完没了的治疗和永不康复的怪病,是一种未知的折磨。
江红也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从北京偷渡而来的那一夜残酷异常,为了学画放弃爱情,却为了生存而放弃理想。江红的小阁楼,是当年顾香兰的小阁楼。顾香兰也曾经在巴黎以画家自居,既有醉生梦死的日子,也有清贫如洗的时候。某种程度来说,江红同样也是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顾香兰。
有一段戏非常棒,是在城堡归来之后,在巴黎的小阁楼,江红也做了个梦,梦中,七个江红交替着在同一空间出现,重复着煎鸡蛋的动作。有点《罗拉快跑》的味道,被困在同一个时空里。逃不出去,还是不想出去?
然后梦醒了,五号病人要去上海找他的前生今世。不甘心、梦碎、哀伤,告别既分别。时间再也回不到过去,即使上海归来也不见了那个会给自己煎鸡蛋的女子和她温暖的笑容。
【五号病人和诺曼底城堡的故事】
城堡这一段戏,非常的梦幻。先是吉普赛人,后是书店的旗袍女子,一切的秘密都引到了城堡。
诺曼底城堡的传说,“看见自己”,神秘而美丽。国王在湖中看见了一只鹿,顾香兰看见了白发老妇的呼唤,江红看见了挣扎的死亡之夜,五号病人看见了对他举起猎枪的前伯爵大人。影射的味道很重。失踪和被失踪、抛弃前妻的子女和失去得了怪病的儿子、转移资产和失去工作、未知的恐慌和谜一般的疾病,这是命运在报复。
比较有意思的是,五号病人莫名其妙地就被城堡众人误以为是日本艺术家,得到欢迎和追捧。有点荒诞,只有少女漫画才会出现的情节居然在这里出现了!可是细细品味,也许两个人真的很相像,也许日本艺术家也是另一个五号病人,另一个对战争和武器有着特殊品味的日本人。
“另一个我”,也许是相同的名字,也许是相似的面容,也许在不同的时间,也许在同一个世界,也许有一天会有邂逅,也许即使擦肩也只能而过,也许能追逐到他的影子,也许永远不知道他的存在。
【五号病人和顾香兰的故事】
和五号病人一样,顾香兰的故事同样是从另一个貌似无关的故事开始。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自由。它飞呀飞,飞过了大海,飞呀飞,飞到精疲力尽,当它想要歇息的时候,却发现踩着的地方还是一只鸟笼。
五号病人和顾香兰本身没什么故事,或者从头到尾都是故事,我看不透。五号病人放弃了江红,去上海寻找顾香兰;顾香兰点燃了蜡烛,转赠了古董烛台,告诉了他自己的故事,于是顾香兰的故事连同她的痛苦成为了五号病人的故事和痛苦,已经迟暮老去的顾香兰,也许会得到健康、幸福和自由吧。
【顾香兰和王德宝的故事】
一段不被世俗承认的一段爱情。一个家财万贯的少爷,一个红牌的青楼女子,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里相爱了。如果不是王少爷家里生意失败、倒欠了天香阁的嫖资和洋人伯爵的强势求婚导致剧情逆转直下,那么这段得不到父母认可、不能明媒正娶的爱情,最后也只会演变成《胭脂扣》式的悲惨结局。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开”之后,唯有唏嘘。
多年以后,王德宝重新生意成功,还愿意把年老色衰、穷困潦倒的顾香兰从巴黎接回上海,简直就是一种奇迹,不可思议!本该童话般美好的结局,结果碰到了新中国的动荡期,高贵的灵魂熬不过去,渺小如蟑螂却能坚韧的挺过去,这是一种命运的讽刺。
【顾香兰和伯爵的故事】
伯爵把顾香兰从上海带走的时候,口口声声说要给予她“自由”,但是自由不是光有金钱就可以救赎的。只闻其名、未见其容的《鸟笼中的女人》画的是她自己。一个妓女、一个会动的玩偶、一个高级的收藏品。不过如此。
伯爵是个很任性、很自我、又有点天真的男人。他对顾香兰的求婚带着点上位者的不容拒绝。他毅然而然的抛弃了第一任夫人和她的孩子,又以炸死和资产转移的残酷方式抛弃了顾香兰和他的城堡,最后娶了比他小好几十岁的黑人女子。顾香兰是另一个伯爵夫人,她肆意挥霍;黑人女子也是另一个伯爵夫人,她热爱丈夫和孩子。兜兜绕绕,结果伯爵还是回归家庭,而不再是追逐虚无神秘的东方情节。
他爱的不是她的灵魂、也不是她美貌、而是他自己内心的一种欲望。
伯爵的婚姻观,一如他的选择,总是轻轻转身、掀起漩涡。扭曲、离奇、自我。他或许认为妻子和儿女是他的权利,但是他所愿意支付的义务却是有时间期限的。保质期临近的那一天,就随手丢弃,放到了随便路过的某一个垃圾桶。
【顾香兰和蒙巴纳斯咖啡馆的故事】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这是《至爱梵高》里我很喜欢的一句台词。电影里,邮差的儿子在梵高死后不断寻访认识他的人,了解他的死亡和过去;一如五号病人为了追逐那抹旗袍的倩影,从巴黎,到诺曼底城堡、再到上海。
顾香兰认为,只有在蒙巴纳斯咖啡馆的时候,她才是自由的、是属于自己的!梵高从学画到死亡其实只有八年。顾香兰在来到巴黎才开始学习油画,凭借天赋成为上流社会追捧的“艺术家”,举办了个人画展,完成了她口中所谓的“突破了自己”。
不过讽刺的是,在顾香兰不再是伯爵夫人之后,蒙巴纳斯咖啡馆就不再是昔日的乐园和净土。失去财富后才能看见人性的丑恶。曾经的朋友离她而去、曾经的老师落井下石、曾经的追求者也不过是多一个嫖客。唯有劳动才能给她尊严,于是她放下画笔,去做了女佣。
虽然最后也没能留下什么佳作。也许毁于战争,也许毁于自我焚烧,也许只是毁于时间。顾香兰就是她自己画笔下的《鸟笼中的女人》。就是她第一个故事里的笼中鸟,以为获得了渴望的自由,其实赖以生存的还是那只鸟笼。艺术,原来也是需要金钱去堆砌的;艺术,是不完整的自由。
【其它的故事、其它的梦】
顾香兰用赌咒逼死了伯爵,报了仇,让我想起五号病人妻子的梦,梦里,她也报仇了。然后顾香兰的故事就说完了,她把仇恨和自由留给了五号病人;再然后五号病人的故事也说完了,他把自由和爱留给了医生小梅;剧院的故事说完了,扮演五号病人的胡歌开始低声吟唱;歌唱完了,我们观众的梦也醒了。
综上就是小编整理的2025如梦之梦故事简介的汇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好学生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