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高考作文 > 2025天山脚下纪录片观后感300字两篇

2025天山脚下纪录片观后感300字两篇

年级:高中高考作文   字数:5308   作者:   时间:2025-03-05

2025天山脚下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纪录片天山脚下你看了吗?新疆天山将反差巨大的炎热与寒冷、干旱与湿润、荒凉与秀美、壮观与精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自然美。下面是2025天山脚下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的汇总,快来学习下!

2025天山脚下纪录片观后感300字一

关于新疆,历来有许多种讲述的方法,最有观众缘的当属风光片,还有相关的历史文献纪录片。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有丰富的地貌、植被以及气候、矿产资源,更不用说那些灿若星辰的多民族文化遗产。所以,新疆一直是纪录片的富矿:丰富而厚重的人文地理、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具有多种社会功能的新疆叙事……文艺作品的最难之处是抓住大众的集体关注点,但今年7月2日起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却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评价。

2025年6月21日,中国境内天山的托木尔峰、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博格达4个片区以“新疆天山”名称成功申请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其中“一带”是指沿着古丝绸之路从陆路展开的经济带,而“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25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同意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文化遗产申请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属文化线路类型。其中,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古建筑等遗迹,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占6处。为此,近年来拍了不少与之相关影像作品,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不多。可以说,包括5集每集45分钟的电视版纪录片和一部92分钟同名纪录电影的《天山脚下》,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白。该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展现了天山脚下自然风物的四季更迭,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热爱家园、珍视传统、追求梦想、拥抱现代文化、和谐共居的精神风貌。

《天山脚下》的主创参与过《舌尖上的中国》《极地》《香巴拉深处》等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流程:多个调研小组、多个摄制小组协同作战,进行多个素材套拍。作品的每一集由几个小故事按照一定的主题排列,从结构上能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子。主创选择了最有效的创作方法,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良好的把握。如4K超高清的拍摄设备,让画面显得相当干净,视觉效果极佳。而无人机拍摄以及远程控制拍摄等多组合拍摄更使纪录片的技术参数在国内保持领先,甚至使人嗅到了BBC纪录片的味道。画面既有无声的静美,也有震撼人的壮阔。

《天山脚下》没有大而化之去表现新疆,而是采取了讲述多个故事的组合法,这种“散点透视”的结构十分适宜表现大题材、大命题的纪录片。影片将主旨定位在生活化的价值观上,表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纯真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且在叙事中多采用儿童故事,充满大众所喜爱的“纯真”气息,很自然地被网友们归类为“治愈系”纪录片。

观众可以看到,与主创们曾经创作过的《极地》《香巴拉深处》等不同,《天山脚下》体现出的淡化宗教色彩、重世俗化的特征,在选题方面则更侧重民族的多样性及融合性。在“家园”“成长”“生活”“传承”“寻路”等5集里,观众看到的是一种生活化的主题提炼,适用于任何地域性的文化叙事。影片让观众感受到的是满目清凉、寥廓自由、纯真活泼、至情至性的新疆,甚至让人感觉处处皆能让人“惊鸿一瞥”。其实,这些绝美风景的捕捉和攫取,都是主创深思熟虑的结果。所以,《天山脚下》的创作方式看似循着陈套,甚至是直接套着“舌尖上的中国”模版创作出来的,但它其实是一个经过精心策划、反复比较后优选出来的方案。

以影片最后一集《寻路》为例。尽管全片形式上是“散章”,但这一集却明显带有“卒章显其志”的意味,它包含了“神马”“雪路”“赛手”“美食”“远行”5个小单元的故事。这一集明显有一个潜在的时政主题:以“一带一路”建设来升华纪录片的文化底蕴。影片没有直抒胸臆,也没有跳脱贯穿全片的“地域文化主题”,而是克制地先从蒙古族的“神马”民俗开篇,揭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底蕴;第二个小故事“雪路”,继续突出新疆跨时代的地域性文化;第三个小故事则以摩托车赛手开始,画风陡然一变,展现了这块土地上的现代化元素,从“马”到“车”,两种为人所用的交通工具的连缀,带出文化的巨变。经过这一过渡,第四和第五个故事立刻全面转向当下社会,但不是时政框架内的叙述,而是展现各种出人意料、貌似闲笔的时代信息。“美食”一段独辟蹊径,没有直接讲述新疆丰富多彩、让人流连忘返的美食,而是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克拉玛依的俄罗斯厨师寻找海鲜的故事——“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让巴基斯坦港口的海鲜可迅速抵达新疆腹地。这个故事没有直接表述“一带一路”给新疆带来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震撼,而是从小处着眼,令人窥一斑而知全豹,立刻体会到时代的变迁。最后一个故事是第四个故事的复沓:几个哈萨克族小姑娘憧憬着去邻国哈萨克斯坦的旅行,生活的美好像车窗外掠过的天山美景一样,在眼前徐徐展开……全片到此收尾,余味悠长。

当然,《天山脚下》也有一些尚需探讨的地方,比如这种“散点透视”的陈套表达多少有点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让观众意犹未尽。又比如第二集“成长”中的第三个小故事单元“塔城女子放映队”,与主题关联得有些牵强。但正如上文提到,这类纪录片的选题必须是不动声色的“为时而作”,呈现的态度应当是“外柔内刚”,将讲述重点放到新疆大地的“广度”上,这才是大众传媒应孜孜以求的“普及性”。总体来看,《天山脚下》对新疆这片热土的歌咏,激发人们对新疆文化的认识和关注,弘扬与传播新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国际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方面,纪录片《天山脚下》同名纪录电影也取得了成功。影片2025年6月29日在美国休斯敦“霍比表演艺术中心”举行全球首映后,又作为“2025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美国行”综合文化交流活动的展映电影之一,在美国迈阿密上映,观众好评如潮。事实证明,在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风格和形式上采取“散点透视”,内容上采取“生活化价值观”表述,也是成功的。

2025天山脚下纪录片观后感300字二

这部原汁原味反映新疆发展变化的纪录片,以绝对的记录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新疆的历史风情人物。这部纪录片被成为了央视最美的纪录片,在美丽的世界的背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进步的人民奋斗史!这里是天山,很美也很残酷!以下是观看纪录片天山脚下观后感,和大家来分享。新疆拥有这广袤的面积,这里有美丽的雪山,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茫茫的沙漠,还有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努力生活的人民!这里人少,常常是每家每户之间隔了几十公里,曾经这里是丝路的重要传承之地,回望过去,每一寸的土地都值得我们去膜拜。新疆是美丽的化身,在纪录片中,导演曾说,这部纪录片的每一个镜头都是真实的,这就是真实发生的,没有任何的剧本,更没有任何的表演成份。所以我们看到了新疆这篇土地上最动人的画面。或许我们不能够想象那种在茫茫草原上行走的感觉,也不能体验在白晃晃的雪地里面一直走的那种艰辛,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其中的震撼,被人所打动。纪录片中有一幕小姑娘夏依达在见到自己阔别数日时的父亲落泪的画面,真的很感人!茫茫的草原在这片土地上牛年春节将至。这天一早,我接到一位新疆朋友的电话。他是我拍摄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时在伊犁结识的。

我们在电话里说了很多,话题都是关于新疆,关于《天山脚下》。放下电话后,我望着北京窗外的飘雪,突然有一种冲动,想记录在天山脚下拍摄经历的点滴,用另一种方式进行回望,去理解丝绸之路沿线的人与物……

2025年6月,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开始拍摄。这部片子并非风光明信片的集锦,而是通过22个新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默契,反映新疆各族人民热爱家园、延续传统、拥抱现代化生活、多民族和谐共居的主题。

在北疆塔城拍摄期间,常寿兰大姐的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她是锡伯族人,日常工作是为草原上的牧民放电影。过去那些年,这里的牧民居住得很分散,有时走上一二百公里,才能见到一家人。若有电影放映队来,就是这一家人的节日。一场电影,观众常常只有一家三口观看。

这项工作,常寿兰从青年时代一直干到快退休。她下牧区放电影,与她同行的一般是三个人——一名司机、两名放映员。初秋的一天,他们放完电影回来,天空突降大雪,遮天蔽日,一望无际的草原,能见度为零。透过车窗,他们眼前除了雪以外,什么都看不见。要命的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的车子坏了。三个人跳下车,在风雪中忙活了很久,车子却依旧不听使唤,只好回到车上,望着窗外漫天风雪一筹莫展。

当时的常寿兰刚参加工作不久,缺乏经验,对草原多变的气候没有思想准备。塔城附近的草原有一种气象叫“风吹雪”。她没有想到,此时刚进入秋季,风雪就同时降临,风搅拌着雪,在空中形成十几米的超级旋涡,十分吓人。常寿兰想,用不了多久,他们的车子就会被大雪湮没。等他们被发现时,应当是第二年春天了,那时大雪融化,带着牲畜转场的牧民才会发现他们。

那是她职业生涯中难忘的一幕。当然,他们没有死,司机师傅最后终于修好了车,带着他们冲出风雪的旋涡。讲到这里,常寿兰大姐的眼角漾出一层泪花。

我把这个故事放在了这部纪录片里。这个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并不是我“导演”出来的,它们都是真实发生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用最妥当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在未来,与曾经经历的某一个瞬间,真实地对视。

我们拍摄《天山脚下》,基本上是“奋战在基层”。我们的镜头,更多的是对准雪山大漠、草原湖泊,绝大部分是在野外拍摄,因此,我们每天吃饭成了大问题。拍摄期间的餐食,抓饭是最常见的一种,此外还有馕、拉条子、薄皮包子、大盘鸡等。这些食材虽然简单,却是人间美味。

就说抓饭吧,除了牛羊肉抓饭,还有鸡肉抓饭、鸭肉抓饭,甚至用葡萄干、杏干等干果做成的甜抓饭。新疆人用最简单的食材,容纳最丰富的内容,一顿抓饭,帮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了新疆的要义。

在新疆,我知道了什么叫道路远长。我们从一个拍摄场转到另一个拍摄场,有时要走上五六天。摄制组一行近20人,寒来暑往,跨越四季,历时一年多时间才拍完此片。拍摄所到之处包括伊犁、阿勒泰、巴音郭楞、塔城、昌吉、吐鲁番、阿克苏、喀什等地,其间既经历了北疆的严寒,也享受了南疆的艳阳。

一路上,无论我沿着丝绸之路走到哪里,天山都在我视线的前方,闪烁着晶莹雪白的光芒。每当我看到它,心里映出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天山诗。面对天山,他在《关山月》中曾吟唱:“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他在《塞下曲·其一》中又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这时候我就在想,该如何找到纪录片《天山脚下》的“魂”?怎样穿越那些复杂的表象,直入它单纯而质朴的核心?

终于,我想到了水滴。

我们片子里的图标(通常用在地名字幕前),用了一个倒挂的水滴,上面是一个圆形,下面是尖角。它看上去很像百度地图上的位置标志,代表着新疆面积之大。但它更是水的象征。我觉得在新疆,如此繁复的内容,都可以被收纳在水的形象中。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是世界上距离大海最远的地方,但她有天山,天山上的冰川是巨大的固体水库。天山冰川的融水,化作河流,织成一张灌溉生命的大网,令万物蓬勃。即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也有塔里木河蜿蜒而过。

图片来源央视纪录片天山脚下

因此,在《天山脚下》中,水不仅成为一个符号,更是一条线索。尤其在第一集《家园》中,雪是水,河是水,茶是水,汗是水,水成为一个贯穿的形象。更重要的,水象征着融合,这世界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没有一个地方像新疆这样高度融合,冰与火相融,古与今相通,这份相融相通,随即又转化为对新疆人精神的塑造。

一天,我在宾馆随手打开一本新疆旅游手册,看到这样的文字:“因为和天地如此紧密地相连,因为和自然如此无间地接触,新疆人对世间万物都有所敬畏;对不同信仰都能持宽和之态;对不同习俗都能兼收并蓄。他们简单明亮,简约节制。”

这刚好合乎我对新疆的理解——新疆的魅力,恰在于它巨大的包容性。《天山脚下》总制片人颜占领老师后来总结说:“在我们拍摄的日日夜夜、跟当地人相处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会有这样的体验:民族身份不重要了,文化背景不重要了,这里便是故乡,处处是亲人。”

在这里,我们不再害怕风霜、曝晒、无边的等待与寂寞,而是像真正的新疆人那样,在极致的地理条件下,体验到极致的幸福,感觉自己也变成了新疆的一部分。直到离开新疆很久以后,我的耳畔仍时常响起少数民族兄弟的问候:“你好吗?”闭上眼,新疆人的歌声笑声会立刻在我眼前浮现。

纪录片《天山脚下》拍完了,我与新疆的血肉联系才刚刚开始。

综上就是小编整理的2025天山脚下纪录片观后感300字的汇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好学生作文网“!

高中高考作文推荐

评论 (0)

最新作文
[写景]

我班的“酷酷老师”!

2025-04-21
[诗歌]

流淌的岁月

2025-04-21
[小说]

纯洁的心还是龌龊的心

2025-04-21
[诗歌]

我变大了

2025-04-21
[写人]

我是文学社“守护神”

2025-04-21
[散文]

永远的束缚

2025-04-21
[散文]

请不要离开!

2025-04-21
[散文]

他们在高考我的思绪在奔跑

2025-04-21
[散文]

浪漫 虚伪天真

2025-04-21
[写人]

我们输了

2025-04-21
精选作文
[应用文]

洗馒头!!!

2025-04-18
[散文]

落叶感恩

2025-04-18
[散文]

雪日覆盖的美好

2025-04-18
[散文]

十字路口,只有一条路

2025-04-18
[诗歌]

1+1的心情

2025-04-18
[诗歌]

钗头凤.悟

2025-04-18
[写景]

蓝色多瑙河畔……我的舞曲

2025-04-18
[状物]

净化计划

2025-04-18
[叙事]

梦在边缘

2025-04-18
[诗歌]

栀子

2025-04-18
请在APP中进行此操作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好学生作文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