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初中中考作文 字数:6162 作者: 时间:2025-03-05
杜拉斯的情人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拉斯的情人读后感的汇总,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初读
我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阅读感受并不是特别好,因为这种作品的文字读起来并不是很顺畅,这种特殊的写法,容易让我联想起了《喧哗与骚动》,两者的共同点就是内容有阅读障碍,它把读者的门槛提高了,它只对可以欣赏它的读者开放。同时需要读者几次放下几次拿起,我是绝对无法做到一气呵成的读完。
这作品里的文字就像是被作者玛格丽特控制摆弄的物件,一格一格的放在那里。我的心告诉我,这是一本有阅读挑战的书,需要我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来阅读。因为它不似一般的小说,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是情节安排,推进故事的发展。她打破读者原有的阅读节奏,一顿一顿,一卡一卡的说,甚至于说它面对的读者,不是大众而是能跟的上她内容的读者。作品里运用大量的短句,让你阅读到的信息是零碎的。它不把完整的故事一五一十、理顺来给读者看,它采用倒叙、插叙、顺叙,一会儿是年轻的姑娘,一会儿是老太太。如果读者不仔细琢磨,你就会不知作者所云。
因为小说的语言是碎片化的,所以勾勒出来的形象和场景也是碎片化的。我匍匐在图书馆的桌面上,闭上双眼,在脑海中尝试勾勒人物形象,立马就可以浮现出疯狂而溺爱大儿子却算计女儿的母亲形象,也能想象无情无义、品行恶劣的大哥哥,以及被大哥哥打压性格胆小懦弱的小哥哥形象。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怪异的存在,这个家庭里的人不是伤害就是被伤害。
他们的形象都是有特点的,至于作品里的主人公“我”,我却只能唤起冷漠、悲伤、瘦小这几个形容词,我还得翻回作品,才能完善她的人物形象。“我”的情人,那个中国富商少爷,一个很贴近中国少爷的传统形象,却又超乎我预期之外的存在。他是爱“我”的,但他也是怯弱的,正如他羸弱的身躯一样。少爷的经济不独立,能力有限,加上家中不苟言笑专制的父亲。注定这段关系是没有结局的,人种和地位经济的差距,都有着重重障碍。两人的心里都明白,这种情爱关系终有一天会断绝的。
我承认在这一部作品面前,我是一个失败的读者。面对这样一篇中篇小说,它的思想是跳越的,用悲伤的基调,把场景拆裂开来。一个故事不完整讲完,而是穿插进行。才说到“我”十五岁,又说到“我”二字二十岁拍的照片又找到了;讲十五岁半那年的渡河,又讲到照片。这样的文字安排,都在打磨着我的阅读耐心。这样的文字,你不能一目十行。
*在我十七岁回到法国时认识我的人,两年后在我十九岁又见到我,一定会大为惊奇。P6
代词的指向性不明,也讲究常常导致模糊性,话语间也不用双引号引起来,因此脑中常常会有问号闪现,她到底在说谁?常常看过了这一段文字又倒回去重读,再仔细联系上下文推敲。
我的母亲有时对我说,我这一生还从来没有见过像湄公河这样美,这样雄伟,这样凶猛的大河。P13
*她曾经要求把他和她葬在一起。P81
*他父亲做出的决定和他作为儿子作出的决定是二而一的,他们的决心是不可挽回的。P97
在讲情人的故事中,还穿插了母亲的形象和故事。有时候母亲的篇幅还占据了大部分。“我”对母亲又爱又恨。“我”一直在试图逃离母亲。我想杀死我的大哥哥,为了惩罚母亲对他的爱,有时候,“我”的脑海中又有这样的想法“真该把她关起来,狠狠地揍,杀掉。P25”。贫困的的家境,加剧了这个家庭的矛盾。“很久以来我都没有自己合身的连衫裙。我的连衫裙像是一些口袋,它们是我的母亲的连衫裙改的,它们本来就像是一些口袋。P22”母亲的行为实在是令人费解,在父亲生病时,就买了一块盐碱地。而也为“我”添置了一个镶金带的高跟鞋,平檐玫瑰色男士呢帽。母亲知道“我”搭上了富家子弟,但为了钱,她可以默许。默许女儿成为别人的情人。
情人是“我”十五岁半的时候认识的,那辆渡河上黑色的利穆新车,穿着白色制服领带的司机和车的主人富家少爷。“我”爱他吗?也许“我”只是为了注意钱而注意到他,也许在他哭泣的时候,“我”也是有感情的。相反他爱我,他喜欢我所以才会迷恋我,迷恋我的身躯。一年半之后,我们的故事结束了。“我”离开了越南,回到了法国,而他则谨遵父命,迎娶了中国未婚妻。
二、再读
没有感性的天才,就不会有杜拉斯《情人》那样的杰作。——《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p55
你知道的,这样的作品,只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又或许是那颗不愿就此安放的心,让我从收起的书架上,再次找出这本书阅读起来。我想看看,这部被世人追捧的书,到底有怎样的吸引力。
不像一开始的一无所知,有了之前的作品内容了解,加上课外的杜拉斯百度资料搜索,阅读的过程就顺畅许多。
再次阅读后,那种悲伤的情感再次袭来,它包围在我身边,凝固着周围的空气。因为我不再拘泥于这个情节接下来要讲什么,所以我更关注里面的细节和情感。这一打零碎的片段,也能在我的脑海中分门归类。关于母亲的、情人的、大哥哥和小哥哥的。我都不再怕她不按常理出牌的节奏打乱,因为我已经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母亲的形象,有了一个新的改观。用作品里的话来恰当的形容母亲是这样说的“她是让贫穷给活剥了的母亲”。贫穷让母亲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她每天都在挣扎,在灰心失望之中。她知道女儿打扮的像小娼妇一样吸引别人的注意了,但只是因为“母亲是无知的,如何教养孩子也缺乏知识”。但关于廉耻,她又非常注重。她怀疑女儿与少爷有染,她哭她这一生多灾多难,哭她这个女儿丢人现世。我其实是觉得这两种思想是很矛盾的。她既想得到富商的钱,又要求男女之间只是单纯保持暧昧的关系,是不可能的。她是一个可怜的母亲,她把所有的爱给了大儿子,但是那个最疼爱的大儿子,却吞噬了她的灵魂,除了不断摄取她的财产,50多岁仍是无所事事一无所获。可是她爱到蒙蔽了双眼,在她的心目中,大儿子就是最好的。而面对不想考教师会考而喜欢写作的小女儿,丝毫不在意。而我对母亲的爱恨是交织的。在“想到不能让母亲生前得到快乐,不能把害母亲的人都杀死,因为愤恨而哭泣。”
回到情人的身上。两个孤独的灵魂碰撞在一起,是一个悲剧吧。富商少爷是一个孤独的人,她也是。但与少爷的孤独不同,她的孤独里面包含了许多情感,也就多了一份冷酷。我试图在文字里面找到她是否有爱过他的足迹。在她离开西贡之后,为他守身两年的童贞,如果这可以算的话。对于那个男人,我是替他感到心酸。他求她爱他。
他对我说:是因为我有钱,你才来的。我说我想要他,他的钱我也想要。p42
从一开始他们的地位就是不平等的,虽然在物质上无法匹及,但在精神上,“我”无疑是站在高点,支配着他。他害怕“我”的离去,“我”却对这种状况淡然、冷静一些。他总是哭,他的英雄气概是“我”,他的奴性是他父亲的金钱。
少爷是个大男孩,而“我”是个成熟的小女孩,我们拥抱在一起,互相安抚彼此千疮百孔的躯壳。
我们一起用双耳瓮里倒出来的清水洗浴,我们拥吻,我们哭,真值得为之一死。p83
不可能的结局还包含着种族问题。作为白人女性,在公交车、渡船以及学校,都有着特殊的对待。甚至在母亲打骂“我”的时候,“我”也只有选择撒谎,通过贬低“我”的情人来增加说服力。
我说谎了。我发誓说没有事,我什么也没有做,甚至没有接过吻。我说,和一个中国人,你看我怎么能,怎么会和一个中国人干那种事,那么丑,那么孱弱的一个中国人?p60
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杜拉斯说所以的一切都是写过的,关于母亲、两个哥哥和情人。我很欣赏译者王道乾在序里的总结: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既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
在作品的写作上,这种创新式写作风格不是大部分人可以模仿的。这些文字,需要作者细腻的心思,才能书写出来。虽然我还是没能领悟到深刻的东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希望能够带来灵感的闪现。
至于这部小说的魅力,前言部分说得很清楚,是《情人》使杜拉斯这个让人难懂的作家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欢迎。的确,杜拉斯并不是一位通俗小说家,但她在《情人》中的语言就很能抓住读者的心。
比如开头,她借用一个男人的语言作为开场白:“……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你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也就是这话让我想到了叶芝的《当你年老》)。
这样的开头自然就引出了下文的回忆,引出了那个穷苦的、穿着不伦不类的白人小女孩和富有的中国情人的爱情。
白人小女孩“我”才十五半,心理和生理年龄都属于孩子。而“我”的中国情人虽然是成年人,却也处处显露出小孩的特征,他不工作,爱玩,依靠父亲生活,心灵单纯。
这两个具有共性的躯壳,在湄公河的渡船上相遇后,开始了充满激情和绝望的爱情之旅。
尽管结局在两人的相遇就已经注定。但这个失败的爱情不是因为主人公彼此年龄的悬殊和国籍的不同,而是与中国情人的父亲有关。
父亲是富翁,希望儿子和一个门当户对的中国女人结婚。父亲知道儿子离不开他的钱,白人小姑娘的家庭也需要钱,就用钱买断了他们的爱情。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惊呼,《情人》里面的父亲和《茶花女》里的父亲何其相似!
但有所不同的是,《情人》的女主人公比茶花女幸运,因为得到一笔钱,女孩离开西贡去法国继续念书,后来几经结婚、生育、结婚、写书。
本来以为故事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昔日的中国情人打来了电话,作家就用这个电话内容作了结尾。中国情人在电话里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至死爱着她。
这样的结尾脱泥带水,却省掉了读者的遗憾。这样的爱情有悲伤,却不令人感到悲哀。
关上《情人》时,我想起了某位心理学家的观点,他认为人都具有两种角色,即成年人的外表和内在的小孩、外表的小孩和内在的成年人,当两种角色在体内发生冲突时,性格的矛盾就出来了。所以,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活得很压抑。
而《情人》这部小说让压抑的人性得到了释放,那自说自话的叙述方式也让违反传统的感情有了力量和纯度。所以,作为一个小说家,杜拉斯是成功的。
最后,再说一句废话,处在爱情里的男女都会像孩子一样痴而纯,让我们去理解自己和他们吧。
按理说应先读杜拉斯的《情人》当作预习,从她的书中可以先了解她的性格和风格。但由于这本《情人杜拉斯》是写她的而不是她写的,是她真实生活的写照。据说她的人生经历比她的小说更离奇曲折,她的性格、生活和成就,传奇得令人发指…所以《情人杜拉斯》就更加吸引我。虽然知道《情人》其实也是她的自传式小说。
很难想象一个二十七岁的男人,从读一个女人的第一本书开始,便完全迷恋于她,从此他的生命里没有亲人朋友,只有她和她的文字,他完完全全的属于她,除此之外不做任何事。那年她六十五。他们见面了。
他去找她了,在7年疯狂的给她写信之后,她终于回复了,她同意见面了。他便留了下来,十六年,直到1996年3月3日,她走了,结束了…
他们经历相爱、快乐、吵架、伤害、平淡,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一起,我想支撑他们关系直到最后的,是文字,她的文字,她的书,就像作者说的:只有文字的真实。
作者用了太多的重复句式,有时显得啰嗦,如“我留下了,我还是留下了,我就这样留下了…”,或许这种反复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顺叙,插叙,倒叙…模模糊糊,反反复复,甚至到后面看得有点烦,就像他们亲密得让彼此厌烦,之后又重新来过。
一方面,句式重复,叙述重复,逻辑混乱,有时叫人看不懂,有时就像在看作者的自言自语,或者胡言乱语。
当然,谁都可以不用懂,因为这是他们的故事。
另一方面我又着迷于他的痴狂,他不想且不做任何事,任何人都与他无关,从1980年以后他就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和她在一起,就像她毕生都在写作直到临终。
书读完后我知道卓越的人都是孤独甚至是癫狂的。我知道作家的心灵是纯净、感性、悲观且敏感的。我崇拜他们可以用毕生追求并执着于一件事,我也看到他们在单一生活中的愤怒和绝望。我知道不管是作家、心理学家、艺术家或是别的什么人,要保持心智不受困扰就要把幻想与现实分开,保持清醒的客观,避免走入疯癫状态;也知道真正好的作品就是忘我的人物合一,因为在杜拉斯的小说里,她就是故事,在杜拉斯的生活里,她就是小说。
练,枯冷,极度的痛苦,激情潜伏在这种基调之下,低沉悲伤。看似缓慢自述似的自由叙事,但通篇读下来,感觉没有任何多余的字词,每一句,每一段都用心之致,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愉悦。虽然是小说,但非常适合拿来朗读,我觉得好的文字是拿来读的。读起来充满韵味,"情人"就是这样。
小说的主题任然是关于爱情,死,希望这些内容。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具体的时间和具体的背景条件下描述,但又采用很多不同以往的写作方法而增加了小说的魅力。具体采用何种方法我不知道,但并不影响我去喜欢它。文中采用的那种回溯性的叙事过程,即于小说弥漫的基调很贴切,也一下抓住了读者的心,产生信任感,接受虚构既是真实。如:
"太晚了,太晚了,在我这一生中,这未免来的太早,也过于匆匆。才十八岁,就已经是太迟了。在十八岁和二十五岁之间,我原来的面貌早已不知去向。我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变老了……衰老的过程是冷酷无情的……我倒并没有被这一切下倒,相反,我注意看那衰老如何在我的颜面上肆意践踏,就好像我很有兴趣读一本书一样……"
小说中我和情人的深沉而无望的爱情,以及人性中最本质,最隐秘的特性的揭露,催人深思,让人寻味。小说自始自终涌动的沧桑和悲凉的情感力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人久久的沉浸其中……
因为读了"情人",我又买来杜拉斯的其它小说,但却没有这样大的乐趣,她的小说总体来讲是比较难懂的,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不是专业人员来说更是如此。"情人"之所以让我喜欢是在于语言的魅力,王道乾先生的译文真是非常的精妙,读过了才知道语言的艺术这样震撼人心。译者的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原文的艺术感染力。记得在读泰戈尔的诗集的时候,前后读过好几个版本,诗的韵味真的相差好多。感觉新的版本远不如老版本。"五四"时候的作家语言的把握能力优于现在。也可能是我个人欣赏角度的不同,每个人的喜好差别而已。最后,非常感想有这么好的作家让我能读到这么好的作品,感受到这么有魅力的语言,并能够学习。
综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杜拉斯的情人读后感的汇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好学生作文网“!